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唐]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因笃信佛教,有“诗佛”之称,他精通佛学,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苏轼评价其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的诗大多为山水田园之作,语言精美,音节舒缓,他对自然美的感受独特细致,善于细致地表现自然界的光色音响变化,笔下山水景物别具神韵,意境悠长,或静谧恬淡,或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
王维四十余岁在长安东南的蓝田县辋川买下宋之问的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新唐书·王维传》记载:“别墅(终南别业)在辋川,地奇胜……与裴迪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他们在辋川河上泛舟,弹琴赋诗,啸咏终日,留下了许多相互唱酬之作,本诗就是其中一首。
首联写寒秋山景。“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远处青山叠翠,辋川河潺潺流淌,十个字就将山中秋景描绘得静谧生动,恬淡动人。上句写山,秋天的山色在薄暮时分慢慢变得苍翠幽深。山本是静止的,但“转”字用得妙极:山色越来越深,越来越浓,是色彩的变化;夕阳西沉,光线渐渐晦暗,是光影的变化;随着光影与色彩的变化,傍晚悄然来临,是时间的变化;人在山中,山在暮时,渐觉秋意转浓,是感觉的变化。所以一“转”字,使把静穆的山写得灵动,把静景写动,在不变的空间中写出了流动的时间。下句写水,“潺湲”形容水声灵动活泼。“日潺湲”,年年如此,日日如此,因其恒久不变,反有了几分相对静止之感。“日”字境界全出,把喧嚣不停的水写得守恒,把动景写静,是在活动的空间中写出了恒定的时间。上句写视觉,目光所至为整个寒山,从大处着笔,描写山色的细微变化,落脚于微小;下句写听觉,写近处的水,写水之声音,从小处着眼,描写水流的长流不止,落脚于永恒。远近交错,大小相间。
颔联写诗人形象。“倚杖”暗写诗人年事已高,需拄杖而行。当然,43岁的诗人在我们看来决不能算老,但古人的年龄不能这么看待。韩愈说:“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时也不过38岁,因此,诗人用“倚杖”来自嘲年高。当然,这里的“倚杖”并非仅指年高,更多的是“斜倚拐杖醉吟风”“倚杖听江声”的安闲意态。柴门是隐逸生活的典型意象,远离尘寰的幽境与丝竹靡靡、车马喧喧的尘世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蝉”这个意象在古诗中主要是形容品行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小径无苔,柴扉半掩,诗人倚杖临风,听寒蝉低吟,流水潺潺,看寒山苍翠、落日炊烟。没有红尘琐事相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诗人在这里幽居,时与友人泛舟弹琴为戏,这种目无杂色,耳无杂音,心无杂念的舒适惬意,哪里是滚滚红尘、碌碌人间所能比拟的?
颈联写的是暮色中的原野,“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句是从陶渊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化用而来,用字直白简练,但意境空灵,韵味无穷,为历代评论家所称道。《红楼梦》里香菱说道:“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正因写得自然传神、细致微妙,才能引发了香菱的回忆联想以及“倒像又到了那个地方”的体悟。上句写渡头,渡头在水边,夕阳在水上,是远景。不直写渡口空寂,而写“余落日”,“落”字写出静景中之动,“余”字则写出了动态中之静,更着力刻画落日即将贴近水面那一刻的形态。下句写墟里,墟里在陆上,人烟在墟里。夕阳西下,牛羊归圈,行人归家,似是一片静寂,然则远处人家生火做饭,炊烟袅袅升起,似静而动。“孤”字着力刻画人烟之稀少,自然之静谧;而“上”字不仅刻画出炊烟缓缓上升的情态,更写出炊烟已升到一定的高度,让人感觉到生机勃勃、错落有致。
尾联点题,“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接舆,是春秋时代“凤歌笑孔丘”的楚国狂士,五柳,是五柳先生陶渊明。本联以接舆代指裴迪,以五柳先生代指自己。裴迪秀才喝得醉眼朦胧,在我面前狂歌长啸,狂放之态如睹,诗题中“赠”字落到实处。接舆、五柳先生、裴迪和诗人虽非同一时空之人,但那超然物外的心迹却是相近相亲的。章燮曰:“结出裴迪,以楚狂比裴迪。五柳先生,其风趣优游,雅兴契合,故以陶潜自比”。而王夫之则指出:“楚狂、陶令俱凑手偶然,非着意处。”所谓“凑手偶然,非着意处”,说的就是这两句用典并非着意而为。诗人居住在终南别业中,欣赏着秋山日暮的美景,身畔有着志趣相投的朋友为伴,饮酒吟诗,弹琴长歌,这等闲情雅趣,悠然自得的情形令人心驰神往、心向往之。
这首诗是诗、画、音乐完美的结合。论景有寒山、秋水、暮蝉、落日、炊烟,有动有静,相互点染,和谐自然,清空明净、充满生机;论声有水声潺湲,暮蝉低吟,渡头号子,墟里人声,狂士高歌,动静交融,自然清新,爽洁雅淡;论色有寒山苍翠,秋水清澈,落日明丽,孤烟淡黑,整幅画面淡雅、清幽、空濛、浑融,如同一幅水墨画,“摩诘以淳古淡泊之音,写山林闲适之趣,如《辋川》诸诗,真一片水墨不着色画”;论线条有寒山自下而上由阳转阴,秋水自上而下潺潺流动,落日自上而下缓缓落下,炊烟自下而上冉冉升起,再则连绵的群山、弯弯的溪流、浑圆的夕阳、笔直的炊烟,自然和谐。论人物则有诗人和裴迪这两位年龄和个性不同的隐士倚杖、临风、醉酒、狂歌,情态如许。全诗诗中有画,画中有乐,景物与人物相映成趣,构成一幅和谐、宁静、清丽的辋川风光图,婉曲有致。
最后,现炒现卖一下。本诗首联对仗而颔联并不对仗,和律诗颔联须对仗的格律要求相违背,正是龚老师前几天所讲到的“偷春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