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这样一件事上了微博热搜:
浙江丽水的一个初三学生把路边停放的一辆小轿车划伤,他给留下一张纸条道歉,纸条上还写了自己的联系电话。
司机徐先生看见纸条后原谅了这个孩子,但是提出了一个“惩罚”的方法:写两套试卷。
这孩子当天就买来了习题,躲在被窝里写完试卷,拍了照片发给徐先生。
微博截图
为两个当事人点赞:犯错的人勇于承担责任,受损的人敢于直接“索赔”。
试想一下,负责善后这件事情的是孩子的家长,恐怕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押着孩子去赔礼道歉,然后家长和对方商议赔钱,回家后家长把孩子骂一通或打一顿……
那么再思考一下,哪种处理方式让这个孩子印象更深刻,更能避免同样的疏忽呢?
不言而喻。
作为家长,对孩子天然的感情让我们不自觉地偏袒或溺爱自己的孩子。如果孩子在外面犯了错,家长能做到让自己的孩子去为此道歉,认为这样做一定能让孩子从中吸取教训,即使是为了面子,以后也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事实是,孩子过了这阵子的心理不适阶段,会本能地遗忘掉令自己“丢面子”的事情。而忘记了犯错的事,就不会再去反省曾经犯的错——这并不意味着孩子太差劲,而是几乎所有人,包括成年人,都是这样。
因此有的家长十分烦恼,为什么孩子的一些错误行为,屡教不改。
原因恐怕是:孩子犯错的成本太低。
在犯错成本中,“成本”的意思就是代价,“犯错成本”就是犯错的人为所犯之错必须付出的代价。
举个例子:考试作弊是犯错,被监考的发现后被取消考试就是犯错成本。
严格地说,为错误赔礼道歉,应该算是认错态度,以此作为犯错成本,有点低。
零成本或低成本的犯错,在犯错的人心里留下的冲击也不大,留下的名为“侥幸”的隐患,实在无穷。
所以,当孩子犯错后,作为家长不仅要引导孩子认识错误、承认错误,还要让孩子付出一些在他承受范围内的代价。这样孩子才会在内心默默衡量未来是否要去付出同样的代价。假若不愿,那么孩子自己就会约束自己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