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这几天正在考试,考场内孩子紧张,考场外家长也在紧张。
考完后,肯定又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每到此时,就是考验家长的时候。面对孩子的成绩,家长如何反应,对孩子可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长远影响。
其实,近些年,我们的教育理念已经在发生变化,“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骂不成才”这类旧的教育方式已经过时。但家长的基本想法却没有变,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更卓越。
为了实现孩子卓越的期望,家长们也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但有时会出现这么一种情况,父母用尽了各种办法,孩子的表现却不理想。
这时,我们需要冷静下来,考虑是否一些做法存在着不易发现的问题。
比如,我们仔细想想,平时是否对孩子说过这些话:
句式一:“你怎么这么……,为什么不能……?”
例句:
“你怎么这么没出息,为什么不能争气点?”
“你怎么这么粗心,为什么不能细心点?”
“你怎么这么懒,为什么不能勤快点?”
……
句式二:“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
例句:
“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每次考试都是满分!”
“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什么活都会干!”
“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从不会犯这种错误!”
……
句式三:“我为了你……”
例句:
“我为了你,吃了多少苦!”
“我为了你放弃了自己的什么什么!”
“我为了你付出了一切!”
……
除了上面这些话,我们是否还会有这种行为:
孩子成绩好时,家长兴奋得又是夸赞又是奖励。而一旦成绩不好时,家长表现出极度的冷淡和打击,同时伴随着斥责和惩罚。
孩子优秀时,家长自豪不已,见人就说“这是我儿子!”。而表现不好甚至仅仅是不够优秀时,就表露出“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儿子”的嫌弃态度。
家长总觉得为孩子付出了一切,孩子稍有不顺从,就觉得孩子没良心、不懂事,甚至痛哭、失望。
或许我们说这些话、做那些事时的用意是好的,是为了激励孩子。
但这些言行中都透露出一个隐藏的信息:“你很差劲”,这是父母潜意识的反映,会不知不觉地映射到孩子内心。
可能有些家长不同意这个观点,认为这样说是为了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不足和差距,从而刺激孩子奋进。
我们不排除有些孩子确实在这种刺激下反而奋发图强,知耻而后勇,但我绝不赞成这样。
孩子在这种影响下长大,心理上会受到创伤。许多孩子长大后和父母有很难打破的隔阂,就是儿时落下的阴影所致。
有些家长此时会祭出一个金句:
“等你长大了,就明白我的苦心了!”
一下子把自己送到了道德的至高点。
我只想说,这种家长是自私的!
仔细分析上面的那些话和行为,不难发现家长都在心中设定了一个完美的孩子模型,有的是以自己为原型,有的是在弥补自己人生的缺憾,有的是参照了别人家的孩子,有的干脆就是想像的。
但这些完美的孩子模型中缺少了一个最关键的部分,那就是自己的孩子本身。
这些都是按照家长自己的期望标准而设立,没有考虑到孩子自身的特点。还更有许多人,将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和财产,从一开始就是抱有目的,或是为了实现自己未完成的理想,或是为了投资而从中获取回报。
孩子是个独立的生命,他们有自己独立的人生,不应从属于任何人,包括父母。
除个别情况外,我们大多数家长生育孩子是自愿的,养育孩子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养育孩子的过程,也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喜悦和满足。
父母是最早对孩子产生影响的人,尤其是孩子幼时,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形成,父母的言行会将自己潜意识里的东西植入孩子的内心,所产生影响,会跟随孩子一生。
孩子和父母朝夕相处,能够敏锐察觉到父母的情绪和心态,许多影响都在都不知不觉中相互传递。当孩子接收到“你真差劲!”这个信号时,会将这个信号深植入自己的意识中。
心理学有个概念叫“自证预言”,指的是如果当我们对自已有了先入为主的判断,无论是否正确,都将不自不觉地影响自己的行为,以至于这个判断最后真的实现了。这个概念已经被越来越多地人熟知,也被心理学家通过实验的方式所验证。
举个例子或许更好理解。
许多严厉的父母对孩子总是“恨铁不成钢”,而这个“恨”很可能导致孩子认为自己就是一块“铁”,在自证预言的心理作用下,即使本来还有成“钢”的禀赋,但却最终真的成了一块“铁”。
所以,如果爱孩子,就要对孩子真的有信心,要发自内心地相信他。
不要伪装,在孩子面前,我们的外在言行是无法掩盖潜意识中的真实想法的。
不要自私,孩子有他独自的人生,不从属于任何人,将我们积极的期望真正放在孩子身上,而不是用来满足父母的需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