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无事,总喜欢回忆,像极了年迈的老太太,捧一本书坐一天便能发呆半天。却也是健忘愚笨的,零星的散字半天码不成一句。
窗外的雨是无情的,带来了无尽的凄冷与孤寂,开始怀念起江南烟雨,朦胧而多姿。第一次去南京,出站后天气阴沉,果然没多久天空中飘撒着些许的雨滴,滴落在脸上不忍拂去,清凉中透着入骨的温柔。在烟雨迷蒙中慢慢的走向你,揭开神秘的面纱,愈了解愈深爱。
南京是一座拥有着厚重历史的城市,十朝都会,每一朝的更迭都会给这座城带来强风和暴雨,而这座城却始终能在大部分时间里保持着处变不惊的优雅。 据说南京虽然是地处江南,但比它更南的城市不承认它是南方,因为它不够精致,而比它更北的城市也不承认它是北方,因为它不够粗犷。在今天看来,秦岭-淮河作为南北方的分界线之后才有了南北方的明确划分,而这种划分不可否认并没有使得南北更加泾渭分明。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再一次把南京推到了热议的话题,然而我关注的不是现在的南京,而是臆想的金陵:大明王朝的旧事,秦淮河畔的名妓,夫子庙赶考的秀才,《红楼梦》中优雅的仕女,还有民国的韵事风情。华灯初上之时正是游览夫子庙的好时光。江南贡院是夜秦淮的中心,在明清之时,江南贡院则是整个江南地区科举考试会试的地方。唐伯虎、吴敬梓、曹雪芹等人,有的在此春风得意,有的在此心灰意冷,画廊酒坊上曾经到处是他们的身影。然而文人墨客向来不是秦淮河的主角,秦淮河一向是女人们的舞台,无论是金陵十二钗还是秦淮八艳,都已不再是简单的女子代名,都成为了南京特有的文化现象。
如今的南京城一片繁华,车流人海如马龙,不再是昔日的金陵。比《金陵十三衩》中多了几分诗情与酒兴,却比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少了几分韵味与优雅。它是一座有温度的城市,数千年来它始终用温暖的怀抱包容着万物。
到了南京,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和南京博物院是必去的地方。安顿好后,怀着沉重的心情于下午时分走进大屠杀纪念馆,时间刚刚好。纪念馆的外观恢弘而低沉,印象最深的是祭奠广场上刻有馆名的纪念碑和用中英日三国文字镌刻的“遇难者300000的石壁。走进去更是感觉一阵阵的阴冷。电视机和广播里不停地播着日军侵华的罪行,展示着人类无法想象的罪孽。“十二秒”屋,每隔十二秒一次的水滴声,代表每隔12秒就有一条生命被杀害,这水声滴滴打在心上,切切实实感受到什么叫椎心般的心痛。纪念馆内各种战争的遗物,堆积着白骨的万人坑,仿真的情景模拟,一幕幕、一帧帧无不直捣人心。我是学历史的,却最不愿意接触这段历史。那段火光冲天的日子,一切都没有了底线。悲惨的呼号声,白骨遍地的南京城,人性的丑恶在那时展现的淋漓尽致。
南京博物院是凭身份证刷票就可进入,涵盖历史馆、数字馆、艺术馆等,是除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之外必去的地方。不得不提一下南京博物院中的民国馆。漫步在其中,有穿越时空的感觉,人是现代人,景是现代造,却总有让人回到民国的错觉感。西式的酒吧,新涂了漆的火车残部,给未来寄信的邮局,老式的照相馆、电影院。典当行、民居客栈……置身其中就像回到了那个风情万种的民国。这种地方是最适合久留的,手捧一杯热咖啡,坐在旧式的座椅上,低声交谈着,恐惊了美景。
为期四天的南京之旅接近尾声时,特意去离酒店最近的超市买了很多零食,我这个人的习惯还真是令人很无语,就喜欢待在房间里抱着一堆零食发呆。只有这时候我与外界才是隔开的,不必体会人情冷暖,不必见证太多无奈的悲欢离合。
南京,当我走过这里的满是法国梧桐的街道,感怀蒋介石与宋美龄的爱恋,我的心似乎从来都不能平静。除了汽笛声与嘈杂声,我似乎听到了它烛骨般的心跳。有朝一日,我们再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