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阳明》

作者: 景华说 | 来源:发表于2021-07-23 21:18 被阅读0次

    本书由龙场悟道,起兵破贼,我心光明三部曲构成,我大约用了一个月看完,一气呵成。特别在阅读过程中几度进入心流状态,完全浸入书中。可见书中的内容还是十分吸引人的。

    王阳明一直是炙手可热的文化人物,其心学在近期更是成为显学,我之前也涉猎阅读了一些,东麟西爪的看了些热闹。知道了知行合一,致良知是其理论的核心,当时觉得不过如此。人的骄傲让我没有去进一步的深入思考心学的内涵。

    当在生活中被各种苦厄教育过,烦恼苦闷随之而来,正逢其时的看到了这本书,阅读过程算是一次疗愈之旅。

    以下我总结了几点心得体会。

    一苦难是有时是种变相的祝福

    王阳明的开悟史称龙场悟道。王阳明因得罪了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驿丞。在龙场这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结合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一天半夜里,他忽然有了顿悟,认为心是感应万事万物的根本,由此提出心即理的命题。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悟道需要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都是因为被谪贬被廷杖这个痛苦的事件而达成的。如果没有这次的贬谪也就不会成就明阳心学。《西游记》唐僧取真经前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也是同一个道理。

    二良知一直在人的心里不必外求

    良知是什么?在儒家的思想里可以解释为天道本体,或者是真理的另一种说法。良知是道德体系的最终标准,有了这个标准就可以架构整个道德体系。而这个良知竟然在每个人的心里。它不是某个圣人想出来的,也不是某个神的旨意,它在每个人的心里。阳明心学的心是十分强大的概念。它不仅包含了宇宙中的真理,还包含了外在的物质世界。君未看花时,花与君同寂;君来看花日,花色一时明。花所呈现的相是由观察者所决定。当人人都用良知来框定外在的世界,就可以观察到真实的世界。所以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这和柏拉图的回忆说有些类似。柏拉图认为,我们之所以理解“圆”或者“完美”的正确概念,理解什么是“爱”和“正义”,是因为我们的灵魂回忆起了我们在出生前曾看到它们的理型。

    三人生就是一次机会

    人生在世为什么而活?这是每个人都会不时萦绕在心头的问题。对于王阳明,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就是要知行合一后致良知。知是行的先导,行是知的体现;知是行的开端,行又是知的完成;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是认知,行是行动,只有去实践了,才会拥有这个知识;不去做,即使看了很多书,学了很多理论,也无法真正获得这个知识。所以知和行其实是一回事,即知行合一。良知就是我们要到达的目标,以良知为指引在事情上去践行,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会有失败和挫折,但在事上磨也是一种修炼。人的一生其实很简单,保守自己的初心,知行合一的去做事情就可以了。总之你要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 —— 箴言4:23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王阳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ymem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