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数码时代,家长必须知道的(摘录)

数码时代,家长必须知道的(摘录)

作者: 禾日东升 | 来源:发表于2022-05-15 08:44 被阅读0次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要为你解读一本教育类的书,叫《数码时代教养指南》,顾名思义,它讲的是在数码时代如何养育孩子的问题。

    如果你是一位家长,肯定对这个问题深有感触。在很多家庭里,经常要上演大人和孩子争夺手机、电脑、iPad的战争,孩子用哭闹、吼叫、威胁的方式跟大人明争暗抢,而大人则要想方设法限制孩子,数码产品成为激化亲子矛盾的重要原因。

    大人为什么一定要限制孩子使用数码产品呢?你可能会说,很简单啊,怕影响孩子的视力,怕孩子玩游戏上瘾,耽误学习。这两点都没错,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经常被我们忽视,那就是网络上一些不健康的流行文化,会对孩子的价值观造成扭曲和误导。

    这里不只是说黄赌毒、暴力、凶杀之类的不良信息,这类信息我们很容易辨认,也因此会保持格外的警惕,会尽量通过技术手段把这些信息过滤掉。比这些明显有害的信息更具隐秘性的,是很多我们大人也认可,但对它的负面影响没有察觉的内容,比如,对网红的追逐,对物质的崇拜,对流量的迷恋,对一些低俗内容的着迷,等等。孩子对这些信息缺乏足够的甄别能力和自控能力,他们的价值观也就在潜移默化中被这些流行文化所塑造。这正是本书作者所担忧的。

    到底什么是流行文化呢?可能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模糊的定义。这本书引用了社会学领域的一个观点,认为流行文化是流行偶像、英雄人物、风俗礼仪、神话和信仰的集合体,它反映的是一个社会的价值观。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流行文化,当特定的价值观、文化艺术和兴趣爱好被社会大多数人接受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把它称为流行文化。流行文化本来是一个中性的概念,但在数码时代,流行文化中充斥着很多负面信息。

    那么,数码时代的流行文化有什么特点呢?首先,它主要通过手机、电脑、电视、互联网等科技产品来传播,它的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而且无孔不入、无休无止。其次,它具有一定的虚拟性,并不完全反映社会现实。在作者看来,“当下流行文化传递的信息大多是不健康的……流行文化已经变成了追逐名利、毫无节制的洪水猛兽,为满足贪婪的本性而绑架了社会价值观。流行文化创造的英雄们,不再具有英雄本色。很多流行偶像,也不再传递健康的价值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许多流量明星,前一天还是众人追捧的“万人迷”,后一天就陷入各种丑闻,甚至锒铛入狱。

    听到这儿,你可能会想到著名学者尼尔·波兹曼的“媒介批评三部曲”,也就是《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和《技术垄断》。他对媒介和过分娱乐化进行了深刻批评,提醒人们要警惕“文化被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的现象。

    这本《数码时代教养指南》所关心的问题也很相似,它的作者吉姆•泰勒是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出版过十多本著作,对教育问题有长期的关注。他并不是完全反对科技产品和流行文化,相反,他经常受邀参加美国的《今日秀》等知名电视节目,还在杂志和网络媒体发表文章,他还经常在欧美各地发表演讲,谈论科技与家庭教育的问题。

    在他看来,生活在数码时代,孩子每时每刻都在受到网络世界的影响,教育者面临着全新的挑战——既要让孩子充分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又要让他们有足够的能力抵挡不良网络文化的侵袭。数码时代的教育者该如何教养孩子?这正是本书想要讨论的话题。

    接下来,我就分两个部分来为你解读:第一,数码时代的科技产品和流行文化,究竟会对孩子造成哪些影响?第二,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们,要如何才能让科技产品更好地为孩子服务,而不是让它成为伤害孩子的利器?

    第一部分

    好,第一部分我们先来看看,数码时代的科技产品和流行文化,究竟会对孩子造成哪些影响?

    曾有人说,“计算机、智能手机、电子游戏、各种APP、虚拟现实、增强现实、3D打印机,这些东西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工具,不让孩子玩这些东西,就像狩猎时代不许孩子玩石头和飞镖一样荒谬。”

    我们之前在听书栏目解读过一本《园丁与木匠》,它的作者艾莉森•高普尼克是一位老奶奶,她也持类似的观点。有一天,她跟孙子在花园里玩,她说:“蜜蜂会酿蜂蜜,你吃的蜂蜜就是蜜蜂酿出来的。”孙子问:“蜜蜂是怎么酿蜜的呢?”于是,她带着孙子上网搜索,先看文字,工蜂会分泌一种转化酶,将花蜜转化成葡萄糖和果糖,然后拍打翅膀,把水分扇开,萃取蜂蜜。手机屏幕太小,她就带着孙子到电脑上看视频,他们找到很多关于蜜蜂的视频。

    高普尼克说:“我们的童年也是被一种强大的技术统治的,那就是书本和阅读。我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阅读中度过的,对于身边的真实世界无知无觉,我逐渐适应了文字构筑的虚拟世界。这种早期的沉浸并没有阻碍我的发育,但它确实给我留下了一些幻觉——我关于浪漫爱情的大部分想法,都来自小说。”她说,这一代孩子也会健康成长,不必太担心。

    但是,这本《数码时代教养指南》的作者吉姆·泰勒,显然没有那么乐观。虽然他自己的工作、生活都高度依赖电脑、手机、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科技产品,“已经成为被完全同化的数字移民”,他还会经常和人讨论科技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何种角色,如何让科技更好地为我们服务,但是,对于数码产品对孩子的影响,他依然表现出强烈的担忧。

    现在,很多的新生代儿童,在三四岁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平板电脑、智能手机,他们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把大量时间都耗费在这些科技产品上。只要几个小时不玩手机,就会心里发慌。作者说:“这个新世界展现出的文化和科技面貌,既让人兴奋,也让人畏惧,还让人茫然不知所措。作为父母的我们,必须针对这个新世界进行自我教育。”父母要帮助孩子,“在这个流行文化和高科技当道的疯狂新世界中生存下来,并健康成长。”

    很多人会担心孩子沉迷于这些科技产品,不能自拔。这种担忧究竟是杞人忧天,还是真的有现实依据呢?作者从多个维度,论证了数码产品和流行文化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首先,是数码产品对孩子时间和精力的无限侵占。书里列出了详细的数据,2005年,美国凯撒基金会对8-18岁的年轻人进行调查,发现他们花在和学习无关的科技设备上的时间,每天超过5.5小时。2009年,同一年龄段的孩子,每天花在和学习无关的科技设备上的时间,平均超过7.5小时。耗时排在前三位的科技产品,分别是电视、电脑和视频游戏。那时候,智能手机还没普及,如果现在来做统计,我估计孩子看电视的时间可能在减少,而看电脑和手机的时间被大幅延长。

    数据还显示,大约有1/4的孩子,每天登录社交网站的次数超过十次。孩子会花更多的时间来掌握科技产品的使用技巧,而不是生活技巧。比如,5岁以下的孩子,58%会玩电脑游戏,但只有43%会骑自行车;10%会用智能手机,但只有9%会系鞋带;会打开网页的孩子,比会游泳的孩子多得多。数码产品似乎是一个吞噬时间的“黑洞”,只要不加以限制,别说小孩,就是大人都难以自控。当数码产品占据的时间过多,那么,花在一些健康的活动——比如学习、体育锻炼和面对面社交——上的时间就会减少。科技产品还会让孩子养成“一心多用”的习惯,比如一边做作业,一边发短信、刷视频,专注力、学习力、生活自理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都受到影响。

    当然,如果只是使用时间过长,还算比较好办,与孩子“约法三章”,规定数码产品的使用时长便是。但更严重的问题是,数码产品和流行文化还会传递许多不良的价值观,这是第二个重要的负面影响。

    网络上的信息泥沙俱下,而孩子又缺乏足够的甄别能力和自控能力,很容易就被错误的价值观所误导。作者说:“流行文化助长了一些最糟糕的价值观,并将它们隐藏在娱乐的外衣之下。电视真人秀节目已让曾经的七宗罪——骄傲、贪婪、嫉妒、愤怒、淫欲、贪食、懒惰——变成当下人们趋之若鹜的品质,再加上自私、谎言、怨恨、羞辱、残酷以及复仇等这些在流行文化中随处可见、似乎备受尊崇的特性,你就看见最糟糕的那种人的投影了。”

    流行文化通过各种科技渠道诱惑着孩子,它们来势汹汹,无孔不入。许多错误的价值观裹挟在其中,比如,认为为了追求成功,可以不择手段;又比如,极端的物质主义和拜金主义,认为只要有钱,就能更幸福,更有魅力,更受欢迎;再比如,对出名的迷恋,许多电视真人秀和网络直播都给人一种错觉,认为只要运气好,就能一夜之间从草根变成网红,而不需要付出太多努力。

    在美国,有调查显示,在孩子的价值观排行中,排在前五名的分别是出名、成就、受欢迎、形象和经济成功,而排在最后五名的是精神信仰、传统、安全、遵纪守法和仁爱。你看,对功利的迷恋,被互联网无限放大,而人的道德情操和精神信仰,则被无声地淹没。所以,作者认为,流行文化带给孩子的影响是偏负面的,其中,享乐主义生活态度是最大的问题。

    在他看来,流行文化在努力培养它的消费者,试图操控孩子的需求,诱使他们不断购买玩具、食物、衣服、电子产品,导致过度消费,沉迷于享乐,这是一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数码产品和流行文化带来的第三个负面影响,是改变了孩子自我认同的方式。

    什么是自我认同呢?意思就是,一个人对所有跟自我相关的事物的认知和理解,包括他的个性、禀赋、智力、身体素质、兴趣爱好、人际关系等等。自我认知既包括对当前自我的认识,也包括对未来那个理想自我的认识。如何看待自己,以及如何定义自己的身份,对一个人能成为什么样的人、选择什么样的人生至关重要。

    自我认同的前提是不断地自省,进行灵魂的拷问,就像希腊德尔菲神庙前的那句铭文,“人啊,认识你自己。”然而,在作者看来,互联网已经把“认识你自己”变成了“表现你自己”。大人和孩子都很关心做表面功夫,关心其他人会怎么看我,我怎么才能获得更多的正面评价。自我意识和自我表达,已经让位于对他人观点、印象管理和自我推销的迷恋。

    比如,许多孩子会把大量精力花在各种社交网络上,为了赢得别人的关注和点赞,会去粉饰自己的形象。为了追求与众不同,好让自己在人满为患的网络世界脱颖而出,他们会不知不觉地丢失了真实的自我,泯灭了自己的个性,然后把自己塑造成网络世界喜欢的样子。他们太想获得他人的认可,而个人的能力又极其有限,他们所饰演的角色,很可能不是真实的自我,而是被网络世界的宣传所左右,但他们已经分辨不清,就在这个过程中迷失了。

    为什么会迷失呢?这与心理学所说的“启动效应”有关,我们使用了某个媒介,这个媒介预先埋设的“启动”,会对我们后续的认知、判断和行为产生影响。比如,我们看朋友圈,周围的人都在晒度假、美食,那我们也会认为,生活的主旋律就是美食和度假。同样,孩子玩充满暴力元素的视频游戏,也会按照游戏传递的暴力信息来思考问题、作出判断、采取行动。

    流行文化埋设的启动效应,涉及性、财富、物化、外貌等很多方面,都会对人有不良影响。另外,科技有一个特点是不眠不休,你只要用社交媒体,就会被它启动,会希望发出去的内容被人点赞、转发、评论、关注,希望这些评价能延续。而放弃社交圈,去忠于内心涌现的自我认同,这对成年人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况孩子。

    所以,长期浸染在这样的流行文化当中,孩子的自我认同方式会被扭曲和误导。他们会过度依赖别人的评价,而不知道如何遵从内心,找到真实的自我。而对自我认知的失调,还会形成自恋的品质,自恋的核心是冷漠、自负、缺乏敬意和共情能力,过分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为他人考虑,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现在能听到很多极端又刻薄的言论,能看到很多极端自私的行为。

    作者说,我们的价值观正在从集体主义转向个人主义,从公民责任转向自我满足,从为社会作有益的贡献转向追求个人成功,流行文化和社交媒体都在助长自恋的传播。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减少孩子在数码产品上花费的时间,让他们更多地与真实的人面对面地交流,在真实的世界中脚踏实地地感受生活。

    第二部分

    好,说完数码产品和流行文化对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那么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该怎么办呢?接下来第二部分,我们就来谈谈怎么办的问题。

    作者认为,在数码时代,我们不可能不让孩子接触科技产品,但要问自己几个问题:我们希望孩子如何运用科技?科技对孩子的智力、教育、社交、精神的发展会有哪些影响?科技会如何影响时间安排?接触和运用科技会有哪些好处?不运用科技会有哪些损失?

    书中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就是给孩子设置系统默认值。系统默认值又叫“预设选项”,它本来是计算机行业的一个概念,比如说,你打开一个Word文档,它会有默认的字体、行距、页边距,这些都是软件开发者在一开始就设定好的。对这些系统默认值,我们不会轻易动它,我们在使用的时候,系统会自动地按照默认值来反应。

    作者把“系统默认值”的概念套用到教育上,意思就是说,孩子在童年时期会形成一套“系统默认值”,包括他的价值观、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性格等等。“系统默认值”一旦形成,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基于“系统默认值”,或者说基于过往的生活经验去思考和行动。如果“系统默认值”设定不好,那么,孩子就更有可能在缺乏深思熟虑的情况下冲动行事,也更容易受到不健康力量的影响。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你是要亲手设定这些“系统默认值”,还是把这份极为重要的工作交给流行文化和数码产品?

    经过上面的分析,你肯定已经意识到,必须亲手为孩子设定“系统默认值”,而设置的方法就是言传身教。这个过程需要持续地、反复地接触和灌输,孩子会从你身上学到语言能力、思考能力、行动能力,以及应对问题的方式和态度。你只要重复的次数足够多,这些信息就会扎根在孩子身上,成为他们“系统默认值”的一部分,这些对孩子未来的言行举止会产生经久不衰的影响。

    那么,要设置哪些“系统默认值”呢?作者为我们列出了五个。

    一是价值观。要尊重和信任孩子,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孩子就有可能举止得体、实话实说、乐于助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会接触到不良的价值观,这些不良价值观主要来自流行文化、同龄人和高科技渠道,你要让孩子对那些不良价值观有抵抗力。

    二是态度。要让孩子自信、自尊,对孩子的需求要延迟满足,让他们重视友谊,这些传统经验在孩子接触到现实世界后,还是会发挥作用。

    三是作息习惯。每天健康的饮食、良好的作息时间和锻炼,会是孩子长久健康的基石。

    四是有足够的空闲时间去玩耍。手机、电脑和网络游戏,正在创造一套完全不同的“系统默认值”,那就是重新塑造孩子利用休闲时间和玩耍的方式。你要让孩子学会在不过分依赖流行文化和科技产品的基础上,去打发无聊和放松自我。

    五是社交技巧。孩子会通过观察父母的社交生活,以及他们自己的社交经验,来建立自己的社交舒适区。不管孩子是外向,还是内向,你都要避免让孩子陷入孤立无助、人际关系失常的状态。

    作者强调,尽早地、长期地给孩子传递积极信息,孩子就更容易吸收这些信息,你要为自己的孩子设定好健康的“系统默认值”,这有助于孩子在将来抵抗有害信息。他提出了一个观点,“没有媒介的生活值得拥有。”这种生活的核心在于,你的孩子有能力生活在一个很大程度上没有媒介的环境中。这种环境可以让他们获得更多直接体验,从流行文化和科技产品那里夺回生活的掌控权。

    如果孩子们总是通过流行文化和科技产品去观察世界,那么,这会对孩子的自我认同和世界观产生影响。比如,他们可能会觉得全世界都是网红,只要随便拍拍照、唱唱歌、扭扭腰就能有大笔的收入,因而没必要去努力学习,没必要为理想而奋斗,但这其实是虚拟世界带来的一种错觉。

    所以,需要警惕媒介,要让孩子明白生活是三维的,现实生活给我们丰富的感官体验。我们应该去打球,而不是用游戏机来模拟打球;我们应该在真实世界看、听、闻、触碰,而不是被限制在一个盒子里。从某种程度来说,一些科技产品就是把孩子放在一个盒子里,给孩子一个王者荣耀或者英雄联盟,孩子就沦为他人创造力的消费者,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会受到限制。未来的世界,总有人在设定媒介和程序,你是活在他人的设定中,还是活在自己的设定中,这需要父母去思考,该怎样减少媒介生活,增加非媒介生活。

    除了设置“系统默认值”,作者还提出要培养3.0版的孩子。

    什么意思呢?这是作者对孩子成长阶段的一个划分,他把婴儿阶段视为孩子的1.0版,这个阶段孩子懵懂无知,无法与外界交流;随后是2.0版,也就是从蹒跚学步到步入学堂之前的这段时间,孩子在积极地参与各种活动、表达自身观点,与外界的接触也愈发频繁,但他们对来自家庭以外的诸多不利因素还缺乏抵抗力;而3.0版的孩子,是指孩子上小学以后,他们开始与外部的大千世界不断碰撞磨合,与外部社会建立起越来越紧密的网络,他们也能更快地处理复杂的信息。

    在成为3.0版孩子的阶段,家长和老师应该要注重培养方式,要让孩子既能享受科技带来的好处,又能抵挡流行文化里的不良信息。具体有哪些建议呢?我总结了一下,主要有四条:

    第一,让你的孩子一次只做一件事。数字时代的原住民都有一个本事,就是一心多用,一边写作业,一边回短信;一边上网,一边听音乐。实际上,孩子将注意力从一件事切换到另一件事上,他并不是完全流畅的。有研究表明,比起专注完成一件事,在一心多用的情况下,需要比原来耗费多出40%的时间才能完成。那些号称能一心多用的人,记住的事情其实更少,犯的错误更多。作者建议,给孩子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学习过程中不要接触手机和网络,这样会慢慢改变他使用数码产品的习惯。

    第二,三思而后行。流行文化鼓励你的孩子做一个冲动的人,在一瞬间就作出决定,不假思索地点击“开始”“确定”“再来一局”。在很多时候,孩子作出一个糟糕的决定,可能仅仅是因为它看上去很好玩,他们希望获得即时的反应和即时的热闹,来抗拒无聊。所以,你要教会孩子三思而后行,让他看明白自己面临的选择,也能考虑到自己的选择带来的后果。专心、三思而后行,这都是老生常谈的价值观,不是什么新鲜的招数,但我们要认识到,流行文化和科技产品正在改变这些古老的价值观念。

    第三,是分清虚拟生活和现实生活。流行文化给孩子传递的信息,是要享受安逸生活和及时行乐。但真实生活往往充满挑战,付出的努力可能需要在多年以后才有回报,有时候还可能没有回报,而虚拟生活缺乏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和偶然性。在社交平台上,我们的“好友”数量在增加,我们想获得更多点赞,可真实的人际关系没有这样简单。对成年人来说,我们首先要限制自己和流行文化与虚拟世界的接触,确保真实生活是我们的首选,把家庭生活放在更重要的位置。这样我们才能言传身教,丰富孩子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让孩子找到真实的朋友和榜样。

    第四,是好好吃饭、锻炼、睡觉。很多孩子的房间里有电视或者电脑,很多人还会带着手机上床,熬夜已经成为孩子的普遍现象。过去十年间,科技爆炸是睡眠缺失的主要原因。而7岁到11岁的孩子,需要11个小时的睡眠时间;12岁到18岁的孩子,也需要9小时的睡眠时间,高质量的睡眠可以让孩子情绪更稳定,注意力更集中,压力减轻,记忆力更好。让孩子有更充足的睡眠,就是从数码产品那里夺回属于自己的时间。同样,限制孩子玩游戏,你就要给他安排更多的体育锻炼时间,让他的空闲时间从事有益身心的活动,你要让孩子动起来。

    结语

    好,以上就是我想与你分享的重点内容,我们再来总结一下本期的知识要点。

    首先,科技产品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工具,不让孩子接触手机、游戏和电脑,就像狩猎时代不许孩子玩石头和飞镖一样荒谬。但我们要注意,流行文化是想把孩子变成消费者,互联网和科技产品会让孩子把大量时间消耗在与学习无关的事务上。

    其次,科技产品和流行文化也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比如对孩子时间和精力的侵占,传递不良的价值观,让孩子过分看重财富、名气和享乐。此外,它还会改变孩子自我认同的方式,过分看重外部世界对自己的评价,而不是遵从自己的内心,这一方面让孩子失去了自我,一方面又导致自恋成风,这是值得警惕的。

    最后,作者提出了应对办法,一是要给孩子设定良好的“系统默认值”,包括正确的价值观、自信自尊的生活态度、良好的作息习惯、足够的空闲时间,以及出色的社交技巧。要让孩子掌握摆脱媒介的能力,而不是时时刻刻都受媒介的控制。此外,作者还提出了很多生活建议,比如做事要专心,三思而后行,认清虚拟世界的虚妄,也认清现实生活的艰难。

    在流行文化和互联网科技的浪潮下,想让孩子既掌握科技产品,充分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又保有自我驱动的学习能力,不被疯狂的网络世界所伤害,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所有的父母和教育工作者,都需要担负起相应的责任,从科技产品那里夺回教育的主动权,为孩子创建一个更安全、稳定、宁静的生活空间,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好,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看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红包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数码时代,家长必须知道的(摘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ymvu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