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竹子蔷薇
—01—
前段时间,电影《摔跤吧,爸爸》以豆瓣评分9.2的高分,触动了无数中国观众对男权、对教育、对梦想的深思。
这部电影绝不只是简单的励志故事,它还有个深刻的社会主题——反性别歧视。
阿米尔·汗饰演的辛格,并不只是希望女儿替自己去赢得世界冠军,他希望她们能成为自己,“告诉印度女性,她们还有别的出路,打破所有人对女性固有的偏见。”
吉塔和巴比塔经历了那么多苦难和流言蜚语,才能够拥有“做自己”的权利,才能摆脱女孩固有的命运:从出生那一刻,就注定14岁嫁人,然后锅碗瓢盆相夫教子过一生。
身在中国,似乎幸运很多。早在1949年“平权运动”后,女性就拥有了出去工作的权利。
不幸的是,中国女人慢慢走向社会,出去工作,但中国男人并没有回归家庭。
女人结婚生子后,除了社会性工作,回家还要承担大量家务活,这其中,抚养和照顾孩子,被道德绑架为母亲本职。
无论生孩子之前,你在商场叱咤风云,还是在创意室脑洞大开,当孩子哇哇坠地的那一刻,你都面临一个问题:是在家带娃,还是出去工作?
—02—
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持久而激烈。
2009年,知乎上演过全职妈妈和在职妈妈就该问题的PK,各有利弊,争执不休。
但是,其中有一个问题,让所有的全职妈妈缄口沉默:“如果你的女儿长大了,你会很开心的看到,她们全职在家带孩子吗?”
这个问题,啪啪啪打了很多全职妈妈的脸。
无论曾经是基于什么理由选择全职在家,但我们努力地培养和照顾孩子,最后想实现的,肯定是希望孩子有更广阔的天地,有更强主宰自己命运的能力,而不是困囿于锅碗瓢盆。
上次写《你的不幸福,是从凑合开始的》,有读者留言说,一看就知道作者没结婚没孩子,等到有了孩子,就知道了,为了孩子什么都可以凑合!
不巧,我结婚多年,孩子已经两周岁。而且,我从来不认同,那种打着孩子的名义不敢活出自我的懦弱和无能。
心理学上,在家庭中,孩子从来就不该是你的最爱。无论是你与爱人的关系,还是与自我的对话,都应该比孩子重要。
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到来,进行生活的调整,以适应有了孩子后,新的生活节奏,但完全牺牲和放弃自己,你拿什么来教会孩子:人要学会为自己的生活买单?
—03—
我曾经是个工作狂,非常享受工作带给我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收入,从怀孕到坐月子,从未停止过工作。一直到那一次,女儿小五月生病住院,我才开始慎重地考虑全职在家的问题。
那时候孩子一百天,心脏什么的并没有完全长好,呼吸之间,经常有呼哧呼哧的水声。医院误诊为肺炎,用了很多抗生素。
白白胖胖的小五月一下子就瘦了,肠道严重紊乱,进食消化各方面都受到影响。作为妈妈,看着针管插进她头上小小的血管,看她的婴儿肥一点点消失,心如刀绞。
我很自责,推掉了所有的工作,全身心扑到带娃上。我研读了20多本关于3岁之前孩子喂养问题的书籍,也查阅大量专业儿童医学文献,我发誓,要自己做孩子的医生。
那以后,小五月每次生病,我都是第一时间送她去医院检查,排除重大疾病,然后就抱回家自己护理,坚决不再用抗生素。
等到她会爬行时,我挪空了整个客厅,铺上垫子,让她自己爱怎样就怎样。小五月从未用过什么学步车学步带,但是11个月就可以独立行走,12个月就自己在小区溜达了,我不知道是不是得归功于我的“放养”,但无疑息息相关。
为了刺激她的语言发育,在她醒着的任何时候,只要她想交流,我就和她谈古论今。每天发生的事情,每天看见的东西,每天听到的声音,都不愿其祥的解释。也许因为我在她面前是个“话痨”,她被刺激坏了,在一周岁半的时候,就可以和我顶嘴了。
我全职在家,科学带娃,但并不总是可以承担这种艰辛和疲惫。无数个小五月熟睡的深夜,我都崩溃到抽泣,为这似乎遥遥无期的劳累和紧张,也为自己越来越远去的职业生涯。
琐碎之余,除了孩子的笑脸和逐渐健康的成长,我无以慰藉疲惫不堪的自己。
孩子满周岁以后,我立刻开始寻找突破,在带娃的间隙里写公众号,重新捡起丢失多年的文笔,然后就一直坚持到了现在。
我现在过着边上班边带娃的生活,还兼职写作,白天时间充实紧迫,下班后,踏踏实实地地陪在女儿身边,雷打不动地坚持每晚教孩子画画,唱歌,读绘本,看她涂鸦,尽量用自己学到的育儿知识,去理解她,引导她。
我选择不放弃我的事业,也不缺失孩子的成长,所以,我把自己掰成两半来用,很辛苦但是由衷的快乐!
—04—
以前常常和闺蜜开玩笑:此生最大的梦想,就是在家相夫教子!
她常常不信,打趣:难道不是桃李满天下,或者当个著名的作家吗?
全职在家带娃的一年经历证明,我并不快乐,茫然而失落。而且,我发现,自己读了二十多年书,努力了这么多年,其实并没有能力当个全职太太。
与社会性工作相比较,一个优秀的全职妈妈需要更多的耐心、智慧和高自尊,而且有几个问题一定要事先考虑好:
(1)经济问题。要么生孩子之前有一定的存款,要么男性的收入足够家庭开支,但无论是哪一种,有钱是保证生活品质的基础,也是防御孩子头疼脑热看病吃药的必需。先谈生存,才有资格谈发展。
(2)价值问题。全职在家,虽然可能是家庭分工导致的,但必须得是自己心甘情愿选择的生活方式,而且,在任何不开心的时候,你都有随时结束这种方式的权利。不要把自我价值,依附在男人的认可,或者婆婆的夸奖上,这些外在的评价体系一旦被破坏,极有可能导致自我崩溃。
(3)心态问题。你不是为了家,为了孩子,在牺牲。人性是自私的,一旦你认为自己在牺牲,那你必然会对外界产生期待。日后如果孩子不如你期许的听话懂事乖巧,或者丈夫不如你想象的体贴理解,甚至出轨劈腿,你必定委屈难耐。
(4)学习科学育儿。母亲全职在家的好处,在于亲子关系带来的安全感,以及科学的育儿知识。相比较于父辈,我们的优势并不在于我们懂得多,而在于我们愿意学更多。作为妈妈,大多数人都停留在孩子的营养和护理上,而忽略了儿童心理和发展。
(5)强大的自制力。在我们选择全职在家的这几年,除了在经济上有另一半的协助,并没有谁有义务为你的人生负责。所以,在孩子睡觉的间隙中,在老公不上班的日子里,适时给自己放假,去做一些提升自己的事情,让自己随时保持重返社会的能力。
全职在家带娃的生活中,这些问题多多少少都会牵涉,如果你选择了全职,就要学会坦然接纳,并且学会化解,永远不要打着“牺牲”的高姿态,让别人为你的选择买单。
—05—
没有哪条准则会告诉你,生完孩子后,是上班还是在家带娃?
有人希望创造事业,有人渴望立足家庭,个人选择不同而已。
全职在家,并不是在职妈妈退而求其次,或者退而求其一百次的妥协,它只是一种阶段性的状态,是愿意享受孩子全心依恋你前三年的自我选择;
在职妈妈,也不代表就会缺失孩子的成长,因为相比陪伴孩子的时间长短,陪伴质量高低更加关键。
相关研究证明,全职与否,对孩子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影响孩子的,更多取决于父母本身的状态。
你是积极快乐的,孩子就会乐观向上,身心愉悦,不乱发脾气;你充满焦虑,疲惫不堪,孩子会变得惶恐,不爱说话,没有安全感。
我身边的朋友中,极少人选择当全职妈妈,并不是因为她们家庭条件不好,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想让孩子看到,一个努力的积极的妈妈。
这是一个难题,但庆幸的是,我们有选择的权利。
不要将好不容易争取到的权利,轻飘飘地拱手给了男权和传统,却转过身独自抽泣。
要知道,生完孩子后,我们可以为更好地照顾孩子而专心育儿三年,也可以继续披星戴月为梦想奋斗,无论是哪种,都必须是我们自愿,是我们内心的选择。
作者信息:竹子蔷薇,85后大学老师,专栏作者,分享书籍电影,探寻人性心理。坚持文艺,坚持理性。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