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这本书畅销30多年,教你“不被电脑取代”的思考术

这本书畅销30多年,教你“不被电脑取代”的思考术

作者: 肉褚 | 来源:发表于2020-11-20 15:47 被阅读0次

酝酿新想法的秘诀:三上(马上、枕上、厕上)和三中(忘我中、散步中、洗浴中)

在《思考的整理学》介绍页面上看到这句话,我立马决定要读这本书。

因为我喜欢在公车地铁上想事情,喜欢在脑子“浆糊”的时候去散个步,也喜欢在洗澡的时候“胡思乱想”。

《思考的整理学》首版于1986年,在30年间印刷124次,销量超253万册,是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学生必读书目的第1名。

同时,因为日本泽屋书店店员不经意的一次推荐,这本书在2018—2019连续两年获得日本大学生协年度图书榜单第1名。

时隔30多年,这本书能再次焕发生机;说明书中关于“思考”的观点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对身处智能化时代的我们而言,弥足珍贵的。

作者外山滋比古是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学名誉教授、英语文学家、评论家、全日本家庭教育研究会前总裁,曾获第46回日本放送协会放送文化奖。

《思考的整理学》可以帮助我们自主思考,催生思考灵感;可以让我们在信息洪流之中,提炼思考碎片;还提供了让思考发酵、混合、类推和递进的技巧方法。

01.滑翔机还是飞机?

我们常说,我们的教育是“填鸭式”的,老师教什么我们学什么,学习者是被动的,缺乏自主思考的动力和能力。

在这样的教育下,就出现了很多“滑翔机”—无法凭借自身力量凌空飞翔。即使是优秀的滑翔机,往往也缺乏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指导、指引甚至指令。

就拿自己来说,滑翔机问题在研究生阶段暴露无遗。从选题、调查到最后成文,都靠着频繁向导师求助,才得以进行。

不是导师不给自由度,而是自己缺乏创造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

之所以不能再安于滑翔机的现状,是因为我们身边已经出现了具有卓越的滑翔机能力的电脑。不具备自主飞翔能力的人,将被电脑夺去工作。

被动地接受知识是“滑翔机”,而主动地发明、发现事物则是飞机的能力。自主思考,许是智能化时代下,不被淘汰的必须能力之一。

02.仓库还是工厂?

不仅要把脑袋作为仓库,还要让它发挥工厂的作用,不断创造。

信息洪流,我们常常被淹没或只是截取碎片;忙则心亡,我们常常没有时间思考。

2.1及时记录

“嗖”地一下跃入头脑中的灵感,也容易“嗖”地一下从头脑中消失。

关于及时记录,在研究生阶段,导师讲的两件小事让我记忆深刻,督促着自己能养成记录的习惯。

导师告诉我,她写博士论文的时候,会在床头放本子和笔,睡前想到什么就立马在本子上记录下来。有时候,甚至连灯都不打开,快速写下关键词以便第二天回忆起来,不错过任何思考的灵感。

第二则故事是关于导师的导师的,那是一位英国的老者。当他穿着合身的西装参加宴会时,仍会在衣服的小口袋里放上纸笔,用以随时的记录。

渐渐的,我也养成及时记录的习惯,包括自己的工作事项、奇思异想,生活事件、购物清单,还有女儿的童言童语。记录是为了不忘记,也为了便于查找和回顾。

记录的工具不限于纸笔,日常会使用便签、记事本、手机记事本、云笔记、语音记录等多种方式。没有永恒的工具,哪种顺手用哪种。

2.2及时遗忘

在《思考的整理学》的作者看来,听讲座时采用全部记录的方式是不合适的。

因为不停的记录会忽略演讲者的思路,无法抓住重点;而且这样的笔记往往是不会被回顾的。这种全部记录的方式,只是单纯以量取胜,可以被视为低效努力。

不要妄图记住所有内容;也不要认为能够保存知识,就是有知识的人。

要想让大脑更高效的运转,就必须不断的忘却。

作者认为可以利用睡眠,达到自然遗忘;也可以通过暂时搁置,使其自然发酵,留下有价值的部分;也可以通过记录在本子或电子设备内,从而清理脑空间。

对于遗忘,我们大可不必过于紧张;遗忘是“试金石”,让我们觉得重要的东西留存下来。

遗忘,是基于我们的价值观发生的。如果是有趣的事情,那么即使非常细微,也很难遗忘。

2.3及时整理

每一个断片式想法,换句话说就是第一手信息;如果只停留在这个阶段,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无论是我们收集的信息,还是记录下来的想法,都是需要进行内容的相关联、归纳和递进的,从而才能引起质的变化;这是一个耗时耗力的内化过程。

关于整理,可以通过写下来,或者讲给别人听,来理清自己的思路。

比如,我写书评也就是一种整理。先阅读记笔记,提取其中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想法进行发酵,再内化整理成文字。

03."固步自封“还是打破壁垒?

如今,“跨界”成为一种时尚,而《思考的整理学》的作者在30多年前便一再强调“跨学科”的重要性。

专业一旦建立 ,就好比军舰,隔绝了与外部的交流。

在作者看来,同专业内的交流有些类似“近亲繁殖”,同时容易忽视学科之间的边界di地带,往往很难具有创造力。“跨界”就是拓宽眼界和思考的一剂良药。

研究生读了“设计学”专业,对于本科是建筑学的我而言,也算是稍稍的跨界。在这个过程中,接触到了美学、心理学、社会学和考古学的一些内容,也因此打开了这些方面的触角,会去关注、理解和发现原来不曾在意的东西。

我们在学习工作中,很难完全从一个领域跨越到另一个,那么如何打破专业的壁垒呢?

和不同领域的人聊天交流就是很好地一种方法,往往在这种闲谈中,能收集到很多思考的灵感。

在我看来,不少媒体人日常接触形形色色、不同领域的人,因此思维的边界性比较弱,从而会产生新想法尝试新事物。

04.写在最后

《思考的整理学》看了一半的时候,我就迫不及待地推荐给了正处于研究前期的同门学弟学妹;因为研究生阶段从导师那边学习到的,或者自己经历困境而发现的方法,很多都有在书中提及。

更可贵的是,这本书写于30多年前,并且能持续畅销,说明里面的内容是经典而有效地。

其实,思考方式方法的形成,影响的又何止学生时代呢?

我们最终希望大脑成为有创造力的工厂,自己是那个能依靠自身动力翱翔的飞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这本书畅销30多年,教你“不被电脑取代”的思考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yndi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