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生活十讲》讲什么?

《生活十讲》讲什么?

作者: sugar_rush | 来源:发表于2016-12-17 15:33 被阅读143次

           这是一本关于生活的书,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定位和独特的生命价值,要气节,也要性情,要理性,也要幻想。学会用心,学会等待,学会放慢脚步,重拾生命的信仰。

           蒋勋先生娓娓道来,在广阔的生活中选取了十个侧面,借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反映生活的本质,下面选择其中七个简单谈谈。

           1、价值

           我们曾经评判一个学生,是坏学生,坏孩子,因为他的分数不够,可是他对人性可能有很丰富的理解。我们评判一个学生,是好学生,好孩子,也曾用分数,但并不代表他有能力面对情感和伦理的种种课题。所以我们还是能看到学法律的孩子到电梯抢劫的新闻,同样会看到山区小孩,跋山涉水每天坚持十几公里到外面上学。我们的价值观,判断标尺,更加形式、表面化,过去的知识分子有一种叫做“风范”的东西,就是他们对于人的定位总是非常清楚。《庄子》、《老子》、《论语》、《中庸》、《孟子》,谈的基本都是对人的定位,很少是技术、知识上的东西,过去的知识分子,在“人文价值”这个部分,可谓基础深厚。

           任正非曾经在《一江春水向东流》一文中谈到,“在时代前面,我越来越不懂技术、越来越不懂财务、半懂不懂管理,如果不能民主的善待团体,充分发挥各路英雄的作用,我将一事无成。” 从事组织建设成了他后来的追求,如何组织起千军万马,成了他的新价值成就点,是一种新的“人文”,而不是单单地依靠传统的技术、财务、管理。从这个角度上讲,返璞归真,追寻先辈的智慧,对人的定位,是一种价值的回归。

           2、文学

           小偷潜进房间是要偷东西,作家进入一个空间,也是要偷东西,只是偷的东西不同,他要偷的是一些人生的线索和迹象。之所以用偷,而不用理解,是因为我认同,没有谁能完完全全理解另外一个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片独特空间。这些线索和迹象组成了文学的一部分,而文学经常和哲学混到一起。

           当我们破除人生的假设,有了悟性的看破时,就可以更好地不带成见地去看一切事物,这才是文学的开始。当然如何看破,如何破除,却不是简单一句话,人生充满了假象,繁纷复杂。哲学能给的是答案,是行为,是人的完成。文学不是,文学甚至有一点点纵容,它允许假象的存在,所以你读《红楼梦》,觉得真真假假,扑朔迷离 ,贾宝玉最后是否出家不是重点,后面是高鹗补的,事实上,贾宝玉一直在出家非出家中游离。这部作品之所以迷人,之所以当做文学,是因为作者巨细靡遗地描写了当时吃什么菜,衣服多么美丽,王熙凤当时多么的风华绝代,绝对没有看空,因为那样就只需要提醒你繁华就是空幻。

          如果我们更关注结局、答案,是目的,就是读哲学。如果觉得人生的过程可能比答案还要迷人,那就是读文学。

          3、信仰

          信仰最有价值的力量就是实践,知易行难(当然知行本来就是一体的,只是知道而没有实践那就非真知,这个角度看,也就没有知易行难,而是知难行难,知易行易啦),有时候做了,但可能做不够,就是行不深。

          信仰本身具有极强的实践力量,哪怕一种非常简单的信仰,比如能从青少年时期坚持到老年一个固定的作息就是一种信仰。这没有知识上的大道理,难就难在实践。

          佛徒出家、道士隐居都是著了相,有挂碍,真正的觉悟不离世间觉,是在担水劈柴的日用功夫中体验妙道,不断实践。(“说觉非觉名觉,出家也好,在家也好,隐居也好,彰名也好,都是八万四千法门,都可以体悟大道,也不要只执着日用功夫。”王真人将实践的真知,信仰的力量又进一步的升华~)

          4、物化

          在巴黎不会同时出现四千多家蛋挞店,可是,你会在城市的某个小角落,闻到一股特别的香味,是咖啡店主自己调出来味道。你会看着店主慢慢变老,却还是很快乐地在那调制咖啡。他永远不会想着多开几家分店。他好像有一种够了的感觉,那个够了是一个很难的哲学:我就是做这件事情,很开心,每一个喝到亲手调制咖啡的人也很快乐。他们都做一行,爱一行,不求多,不趋杂,专注持恒,穷尽一生,永远精进。这也许就是all in的智慧,最近听了太多高大上理想、情怀,世界人民都在追梦,繁华都市,扑所迷离,很多时候环境推动着你改变,形势导致趋同,而最重要的是夜以继日地沉淀,回到生活原点和朴实无华上来,物化勿化。

           5、爱与情

          100多年前,马克·吐温回首自己的人生,写下这样一段话:“时光荏苒,生命短暂,别将时间浪费在争吵、道歉、伤心和责备上。用时间去爱吧,哪怕只有一瞬间,也不要辜负。”这是马克的爱情观,义无反顾。

           中国古代,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相遇、私奔一直是一段美谈,因为他们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敢于不落俗套。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卓文君在前夫过逝新寡期间就外遇,偏离了与前夫的爱情。后来司马相如也变心了,卓文君写了一首很出名的《白头吟》,“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道尽古今中外男女对爱情的渴望。

           西方世界,萨特和西蒙波伏娃,两人结合却不领结婚证,因为他们信任彼此,能靠自己真正的吸引力去维持关系。如果说婚姻是法律,爱情便是智慧。但他们的爱很复杂,两人都是法国社会有名的哲学家,社交圈很广泛,所以都有很多异性、同性朋友。他们有个共同的约定,有事情及时商量,所以真得发生了外遇就会告诉对方。两人不断地试验、磨合,如果听到对方外遇会不会嫉妒、会不会伤心,最后更加确定彼此的选择。

          在这个时候,应该重新考虑爱情的圣洁性,爱情的本体是自我,或是对象?如果是自我,那么在我的生命里,爱情已经完成了,所得到的欢悦,圆满的部分,都将随着我的一生永不会褪色,至于结局是什么,不必太在意。如果是对象呢?

           回到大自然,回到宇宙,回到更大的空间里面思考,你会发现,爱情也并不是生命的唯一。在爱情最大的忧愁中,你还是要忍着眼泪做公交,还是要工作,除了爱情,你还有很多事情。作为建议,每个人生命里爱的支点要多一点,亲情的爱、同事的爱、友情的爱,都是分摊,而不至于压得喘不过气。

           6、情与欲

           对于情欲,社会设置了很多防范的关卡,防范未必不好,但绝不是唯一的办法。要减低情欲,最关键的是了解。

            在中学里面教书的老师,可能不知道他教的知识和学生在外面遇到的相差多大,这是一个很大的断层,上层严格禁止,下层情欲横流。所以上层适度的开放,去面对非常可贵,《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红楼梦》,哪一部写情欲的书不比禁止的“小视频”好呀。看“小视频”你想要的是寻求发泄,引发感官的欲望,可是看完《金瓶梅》,你不会这么做,你会开始思考,反省,因为它是严肃的。

             从另外一个角度,《红楼梦》的主角从来不只是宝玉、黛玉,所有人都是主角,甚至也可以说《红楼梦》里面的每个人都是我们自己。我们有王熙凤残酷的那一部分,有晴雯的悲壮浪漫,死之前叹一句“早知如此。。。”我想,每个人都有“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的时候。里面的每一个对话,每一次情欲,某种程度上都是我们自己的写照。

            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就是在描述中国封建体系当中,男性不断用娶妻来展示权力。每一个妻妾都在晚上点一盏灯笼,最后灯火熄灭,只有一盏是亮着的,她就是今晚被宠幸的女人,所以这些女人每天晚上就仰望这盏灯,这就是权力。一如古代帝王拥有的后宫三千佳丽,这些女人一辈子苦苦地守候,不能不守候,希望今夜被翻到牌子,永远活在一个没有断绝的希望中。江苏卫视很火的节目《非诚勿扰》,也是用熄灯的方式,最后留灯的牵手可能更大,也许也是从《大红灯笼高高挂》中获得灵感吧,留灯、熄灯都是情欲呀。

           想起某次在外面吃饭,店家采用“筷子点菜法”,筒子标签写明菜名,筷子数量代表菜品库存,一目了然,客户自主拿筷子点菜。这让客户的选择权利(欲望)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得到最大的满足感。

           7、新食代

           现在社会上有很一种严重的快餐文化,大家不管是做什么都追求速成。3天变成书法大师,20天从0到1过英语六级,“小孩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种种盛行。

           蒋勋先生讲述自己的一段经历,周末经常会将学生召集到自己家里包水饺,从揉面开始,到怎么把韭菜烫熟,怎么切,绞肉和剁肉有什么不一样,只有细细品历才知道,经过刀剁的肉是多么有弹性,多么好吃!体验这种慢工出细活,这种其实很古朴的食代。

          人们很喜欢吃到饱。我们也曾经看到类似场景,一个正在发育的小孩在餐厅吃饭,爸爸叫他多吃一点,于是拼命地拿,盘子里的食物堆积如山,光水煮蛋就拿了七个,完全抱着“多吃一点才划算”的心态,物化了。划得来吗?实际上赔的更多,赔掉了孩子的道德,孩子的味觉,孩子身体的美,为了区区几百块钱,都赔掉了。如果伦理、道德、婚姻都要“吃到饱”,否则不划算,那是多么恐怖的事情。

           生物、化学界有个概念叫“有机”。有机就是一切东西可以再转化,再延续。而不是一个速成,绝望的状态。它可以安静、沉默、却是自然永续的、循环源远流长的。这种认知不能只在知识层面,而要成为生活的一种信仰,如果只是知识,就会导致为了吃到一颗植物或一只鸡,就打生长激素,加农药,让它快速成长。“磨刀不误砍柴工”、“火候未到”,中国古人已经给出了参照。

           如果真在意吃这件事,愿意去感受食材的新鲜,愿意花费时间去了解一道食物从材料采集,处理到烹饪上桌的过程,甚至愿意用很多道程序去调理一样食物,你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有机。

           也唯有如此,你才能体会食物里面的情感。我们吃东西,不只是求饱,也是在消化一份情感,土地的情感,物的情感,人的情感。我们常听异乡的游子,吃到一样东西的感慨,觉得是妈妈的味道,觉得很感动。他体会到的不单纯是食物在料理后的甜或咸或辣,他吃到的是一份记忆里的母爱,一股乡愁。

            Eason的一首《葡萄成熟时》,通过对葡萄的种植、等候、收成,阐述了作者对人生、爱情的独特观点。“但见旁人谈情何引诱/问到何时葡萄先熟透/你要静候 再静候/就算失收始终要守”。种葡萄亦需要一个等待、细腻的过程,而最终你会喝到酿成的美酒。

           在新食代里面,我们是不是可以少吃一点,试着放缓自己的脚步,吃好一点,并且学会等待,等待花开,等待果熟,等待不同季节的不同食材,等待一道食物用繁复的手工步骤精心调理。只有让等待变成一种态度,一种心态,它才会成为生活中的信仰,成为我们的新价值。

    题外话:初次接触蒋勋老师的作品是在喜马拉雅听《蒋勋细说红楼梦》,声音相当有磁性,后来又接触了他的《品味四讲》,觉得真是非常细腻。希望也能给大家带来一种充满富足的感觉,很安分地----做自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生活十讲》讲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ynom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