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做个什么事能有什么用,这样想法很正常,可从真实生活来说,除了“有用”对自己重要,也许还有些“无用”存在有大用。从陶渊明留下桃花源记开始,每个人不同时间段都有自己憧憬,在情窦初开时,伴之有青梅有竹马,到中年时有三五知己能和自己分享喜乐哀愁,在商场冲杀时有一帮能全心全意一起往前冲的好兄弟。
在自己闲时能吃上一口有着妈妈味道的饭菜,这样的生活不管处在什么位置,不管是在朝野之上还是独在寒江钓雪,总之,活着总还有一点盼头才对。我有这样一个愿望,想去开个不一样的农家乐,虽然也不代表在明天或者是遥远未来就真去干,起码也能代表着自己一种憧憬吧!
可能和年龄有关,现在饮食习惯和年轻人差距真不小,看着大家去个所谓农家乐无非就是换个地方吃城里农贸市场的菜,换个地方打打麻将吹空调而已。从追求美好来说,鄙人觉得这和网红概念有何不同,无非就是换汤不换药在收智商税嘛!
关于美食、关于吃对于每个地方,不管南北东西、每一个中国人来说,无论汉族到维吾尔族对于美食都有一套相对很成熟的理论。对于我来说什么才配叫美食,除了自己不洗碗之外,应季天然成熟、以彰显好食材滋味的烹调方式,再加上一个愉悦心情,三五好友,一起饮酒作乐,这样才是我心锁向往的。
要再进阶更好更美体现出来就是我生意想象那样农家乐了,要山有山要水有水,在有自己,有朋友参与下,摘菜、杀鸡宰羊,一起努力下搞出一顿饭菜来吃着。如果还能夜宿茅棚,一起看看天上月亮,繁星闪烁,呼儿唤女,把酒言欢,这样来安排一个周末,应该说会上瘾吧?
虽然说在这样一个地方也有可能出现意料之外情况,比如费心费力炒个菜,居然糊啦,忙碌半天肚子饿得咕咕叫,还是啥吃的都没做好。晚上上个厕所也是黑灯瞎火,搞不好还有兔子什么的来骚扰自己出恭呢!如果在家里、在高档酒店、如果走传统农家乐哪有这些事呢?压根就不会有啥情况会出意外,一切都如自己想象一般,稳定不是更好嘛?
谈到追求所谓“稳定”过了,忽然想到我的朋友圈,回到宜宾发展之后,一般商业上的聚会没怎么参加,一般吃喝之类总还是和初中的那一堆同学在一起时居多,在吃饭聊天吹牛中就发现这样一种问题。虽然说我们都是人,而且都是同一个小地方出来,是人必然都会有这样那样缺点,过于了解,这很正常,但我总觉得一种老了悲意从谈吐中冒出来,体现就是思维上、生活上的“固化”。
这个词如果看过“肖申克的救赎”,对于老布克之死,安迪不顾一切在牢顶上播放出“Le Nozze di Figaro”时,应该会有感,给人带来冲击真不是一般刺激。从年龄来说我的小伙伴们虽然大多数年龄也就三五十岁而已,但是,从他们交流中,除了抱怨这样那样自家及社会问题没有解决之法,除了认命之外之外好像这不容易看见那种憧憬,没有那种有着强烈信心的希望。
就像我想要的那种农家乐对于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看来,绝对不会是好生意,意料之外因素太多,赔本买卖可能性极高。如果是从一种生活理念,一种信仰角度出发,不单纯以短期效益做考核,起码在我做这个事情时会很享受这种过程。通过一种回归本来生活方式,让人感受到生活美好,想吃鱼河里就有,但得自己设法弄上来,饿了想吃饭有米有盐有柴,但得自己动手,而不是玩玩手机然后一屁股坐上桌子就有吃的,这不也很有意思嘛!
如果是天天这样,从生产效率、从价值创造来说,确实没意思,从赚钱来说干不过一般小饭馆也正常,可从生存空间来说,社会应该也需要这些看似无用东西存在。本身我们始终不忘就是想方设法千幸万苦去追求那些功名利禄,长生如意等等看似及其有用东西。可从真实现实来说,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有用”的东西吗?
前段时去北京转转,几乎次次吃饭都有老朋友在饭前先吃一堆这样那样有效药丸,然后才能进入吃饭的正常流程。拼命打拼,忙碌了半辈子,除了一身病之外,又有什么“有用”的能让自己真正印象深刻呢?也许从追求来说,除了自己想要哪些非常有用之外,就像我平明无故想搞个农家乐这样想法一样,有些无用的东西反而有大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