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到此,大抵是为了谋生,而非生活而生活,是一种品质
不擅长写鸡汤,偏爱现实启示
换了一种身份后,看事情开始转变听到很多变化,人的变化,物的变化,怎么变都那样,大概从思想到行为分为懒惰与勤奋
懒惰:心懒+身懒
心懒安于一塌糊涂的现状,不思进取,又或是知道现状不好,却发现不了问题出在自己身上脑袋开始安逸,不去思考自己,不去考虑以后,总是抱着一颗“再看看吧”的心态,在别人眼里无法理解的处境,仍然能安逸的待着不动这样的人脑袋里“惰性”的种子已经开始生根了,至于思想或是生活,早已与此人无半点瓜葛生活与他而言,就是字面上的生与活那么,消极安逸是怎样侵蚀人的脑袋?有个自己常用的衡量标准:多久没有属于自己的东西了?当然,标准因人而异这里说的“自己的东西”,是纯粹自己给自己的,可以是感觉,比如成就感,耻感,自尊心的强弱,敏感程度可以是物质,如喜欢的零食,想买的衣服,想用的化妆品,爱看的电影,爱看的书也可以是思想,这个无从比拟如果这些东西,你能定期的给予自己,不管是多是少,是好是坏,都说明了你在给自己动力,你在进步现在的小年轻,可能女性居多,总喜欢把物质关系建立在自己认为比较亲密的另一半身上,这种物质关系不是指钱,而是潜意识里的价值观,这就像之前说的独立,独立不是不需要另一半的独立,而是在任何时候不管怎样都能保留自己底气与骄傲的独立,不至于陷入让亲密关系的人在某一方面“俯视你”的困境不进步的人是可怕的,把自己寄养在别人身上的人也是可怕的,人格不独立的人更可怕,而所谓的人格独立,一定是建立在某部分经济独立的基础上礼尚往来是我们传承已久的习惯,那么,没有一定独立的经济基础,又怎能去做到所谓的礼尚往来?我不知道大众的经济独立标准,但衡量这个问题,我有自己的设问句:一个月工资除去自己基本花销朋友吃饭后,还可以给家人和他买一样两样的小礼物吗?自问自答后,自然可以判断是否处于独立状态反之,如果连自己的基本生活花销都成了问题,给自己的东西都勉勉强强凑合用甚至还满足不了自己的基础花销,那么独立也就不太可能了这时候,该认识到,这是个问题了
身懒:想一万种可能,在原地想所有的事都想的大概明白了,然后永远在那里想,不愿意迈出任何一步这点,找房子给我带来的启发很大估计那是最无助的一天,心里想了一百种情况,可是到那里以后,发现有一万种跑跑找找,最后的成功和幸运,让我对想和做有了新的认识不去做的时候,你以为你想的就是全部了,当付诸行动后,你会发现更多,不管是机会还是失望,都会更多再说工作,它是谋生的手段,也是进步的媒介,任何一种工作都有它存在的道理,什么样的工作环境决定了什么样的身心状态,毕竟,白天的12个小时里有七八个小时是在工作的环境里,它是怎样的?丰富?热情?饱满?有成就感?有动力?学习力?还是单一重复纯粹消耗时间?这些答案时间会在你身上一一呈现,到底,它的状态就是你的状态,先别不信说个我比较惊讶的事吧,路面上的环卫工,他们都是一群上了年纪的中年人,可能文化程度不高,每天的工作就是扫地清理垃圾,但是他们每个区每条路上都有一个叫“清扫能手”的名额,只要工作出色,或者干脆说不偷懒扫地扫得干净,那个名额的奖金最高达2000元,往下分层不等不管这2000元他们拿去养家还是给孩子,这,就是他们的动力,也是工作带给他们的成就感,至少,扫地的时候被赋予了某种目标,有的目标直接又干脆,比如为了挣更多钱,有的目标更倾向于自己,比如荣誉让自己有成就感,感觉不同于或者高于他人,至少成就了自己的虚荣心不管是那种目标,至少工作在他们那里被赋予了某种重要地位那么,你呢?
思想本是个空虚的词,以前语文考试中经常让联系上下文概括本文作者的中心思想,既然能概括出,那么它也不是那么抽象总是会通过大大小小行为,大大小小的事情,有关于教养,有关于涵养,有关于形象风格,有关于价值观态度,有关于认知能力,有关于逻辑思维,有关于基础的分辨能力,它们就是一个人展现或者阐述出的中心思想
如果哪天脑子跟不上,身体就勤快点,多看看多想想多做做;如果哪天身体跟不上,脑子就停下来一会儿,让身体一件一件去完成脑袋里分配或者想分配的任务,这样,身心律动,健康生长
有事没事,想想以前自己,跟现在的自己比一比,进步了吗?还是退步了?有答案了,哪里懒动哪里身体每天要补充各种营养,脑子更要有时候脑死亡比死亡更可怕
最后插一段题外话:知道为什么爸爸每次出门都是穿戴整齐容光焕发么?因为有妈妈在拾掇他大多数男生是不会在意生活细节的,比如用什么牌子的洗面奶面霜,穿什么样风格的衣服等等,这些在他们的世界里都很随意,所以,当你们在一起时,他也是你生活品质的部分体现
看懂的共勉,切勿随意对号入座玻璃心泛滥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