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在路上,总有风景;
只要在学习,总有收获。
一早值班,品茶翻了下抖音,无意中见老外面对孩子哭闹的处理方式,引发我的思考,并颇有感触。
面对孩子的哭闹,中国的父母似乎只有两种方法。情绪好的时候,和风细雨,予以安抚;情绪差的时候,狂风暴雨,批评、指责,甚至动手。
之前见过一个类似视频,老外爸爸在面对孩子长达几分钟的哭闹,一直保持淡定。无论孩子顺地打滚,还是哭天抢地,依旧和善而坚定。这淡定的状态,其实是在传达一种声音:孩子,你的哭闹是被允许的,爸爸是接纳的。几分钟过去,孩子大概觉得没人理,没有什么意思,自然安静了下来。这个时候,爸爸把孩子拥入怀中,将爱的等待,都一并融入了温暖的怀抱……
我们不妨探究一下,孩子由哭到停的过程,其实意义重大。没有家长的参与,孩子的情绪是自己修复的,自己控制的,孩子是自己情绪的主人。孩子自己掌控过程,无疑是有价值感的。当孩子不哭时,爸爸将孩子拥入怀中,也以这种方式带给孩子这样的感受:尽管他哭的时候被允许,但不哭的时候,爸爸更加爱他,更加开心。
另一个抖音,另一番景象,同样是老外,当孩子哭闹的时候,这个爸爸以一种搞笑和游戏的方式,让孩子很快停止哭闹。爸爸用游戏口令,跟孩子轮流做“哭”的表演。爸爸哭完了,让孩子哭,如此循环。可是,爸爸欢乐的语调、语气和神态,把孩子瞬间从当下的难过情绪中抽离出来,调频进入了游戏氛围。我们发现,爸爸用口令让孩子哭,孩子竟萌萌哒地停止了哭声。
第三位父亲的方法也有智慧,很像正面管教的有限选择。让孩子在哭和另一件喜爱的事情中做选择。比如睡觉的时间到了,孩子还在哭,那么家长就可以说宝贝,你是愿意在这哭呢,还是想去睡觉呢?或者是你是愿意哭,还是跟爸爸做游戏呢?这种情绪转移也很自然,既尊重了孩子的权利,让孩子自己选择,没有控制的痕迹。
果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这几位国外爸爸有异曲同工之妙。面对孩子不良情绪,是或接纳或转移,而不是控制、喝斥,甚至暴力。
其实,孩子哭闹,本身也是情绪的一种表达,适度的发泄情绪,不仅是孩子的权利,也有益于孩子身心健康。从成长的角度,允许孩子看见自我、表达自我、管理自我,有利于孩子提升能力、感受价值、增强自信和自律。
作为父母,不仅要看见孩子的情绪,更要以教育智慧去关照、呵护孩子的内心,发展孩子的情绪能力,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