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今天是下雨的,明明是晴空万里,快快抓紧假期时光,走起看展览吧!我的目的地是中华艺术宫,那里举办的展览是“艺术百年·光风霁月——上海近现代美术作品展”。
展品多多,把我看得快流泪啦,这比付了将近三百块的龙美术馆,不知要诚意满满多少倍了,为我泱泱大城市莫名感动一下。
展览分三个板块,每个板块又分为两部分,我截取了大部分文字介绍吧,主要是拍画作,每个板块都有许多名家作品。
第一板块:海上画派引领艺术新风尚。
1843年,开埠的上海为开放发达的商品经济和华洋杂居的移民环境吸引了四方商贾,也吸引了江浙皖一带书画家纷纷来到上海鬻画谋生,寓居者多达450余人,极具影响力的"海上画派"就此形成。
"海上画派"简称"海派",发祥地在城隍庙豫园。"海派"的名称有鲜明的地域性,但是画家大多数来自长三角一带,上海本地画家只占少数。
"海纳百川"表明"海派"在地域上的宽泛概念。"海派"既不是一个统一的团体,也没有艺术宣言,而是因着共同的利益,秉着开放与宽容的理念,各种画社、派别得以长期共存。
艺术史通常把赵之谦、虚谷、任伯年、吴昌硕并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因为他们的审美意识和艺术追求体现了从近代向现代转型的发展方向,引领了艺术新风尚。
第一部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海派”画家的形成主要有两支:一支从传统文人画中变化而来,以中国画为体,又吸取西洋画的明暗、光色、透视,特别是写实的表现手法,用以对传统的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进行变革和创新。代表人物有任伯年、吴昌硕、虚谷等。
另一支是留学欧洲与日本的青年画家,回国后成为开展洋画运动的主力军,除了在艺术创作上"融合中西"外,还在美术教育、美术出版等方面引进西方的做法,将绘画的发展历程快速推向现代。代表人物有林风眠、关良、吴大羽、刘海粟、徐悲鸿等。
第二部分、刀笔为枪:“海派”初创期的画坛充满了苦闷和悲愤,画家通过历史画、花鸟画以借古喻今的手法表达了对当时社会和民生的看法。
一批从事漫画和版画创作的青年艺术家以刀、笔为武器,揭露社会的不平等,鲁迅在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为木刻版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板块:美术在时代发展中更新。美术家在艺术创作上革除为艺术而艺术及自我欣赏的弊病,从社会变革中寻找新的表现题材,研究新的表现方法,以现实主义手法创作了大量描绘城市建设的作品。尤其在年画、连环画和宣传画创作、出版上号称"半壁江山”。
第一部分、根植生活,拥抱时代:五六十年代,画家们以写生为基础的国画改革带动了笔墨技巧的改进,赋予了传统绘画的新生,在现代人物画、城市山水画、农村风景画表现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主题性创作推动了油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形成富有个性的艺术面貌。
第二部分、百花齐放:美术家们创作了许多普罗大众喜闻乐见的花鸟画、风景画、静物画、连环画以及传统戏曲故事画,这些作品既充满城市生活的烟火气,又有着高雅脱俗的艺术审美情趣,充满了烟火气。
第三板块:开放催生艺术创新精神。此时,艺术创作空前活跃。80年代中期起"海派"艺术被重新提起,美术家们求新求异,突出个性,不愿跟风的创作习性乃是海派艺术"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秉性赓续。
第一部分、春风拂面,艺术日新:从老画家到青年美术作者都进发出极大的创作热情,面对西方现当代艺术冲击而采取的主动应对。注重对艺术本体语言的研究,为美术大发展作了铺垫。
第二部分、时代情怀,多元表现:现实主义发展至当代,已经突破了作为一个画派的概念,而延伸为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道路,雕塑的兴起有效改善了城市形象,提升了城市品质。
不想再复制黏贴了,这些都不是我自己写的,我权当复习美术史了。我的主要任务是看画,画是好画,徐悲鸿啊,丰子恺,谢稚柳,任伯年,林风眠…
我数不过来了,感动,感动,超感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