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可以走向天堂,不可以走到天堂。走向,意味着彼岸的成立。走到,岂非彼岸的消失?彼岸的消失即信仰的终结,拯救的放弃。因而天堂不是一处空间,不是一种物质性存在,而是道路,是精神的恒途。”在《隙碎笔》看到的一段话,开启了最近一个月常常萦绕在我脑海中的议题。
第一次看戴老师在百讲导赏的电影是《中央车站》。约书亚和朵拉踏上了寻父之旅,百经曲折辗转,最终却并未找到父亲,但是两人都在旅途的过程中找到了爱与港湾。父亲并未找到,暗示了终点的不可及性,即路途的永恒性。只要我们还存在于相对的物质世界里,我们对于绝对的真理永远都是趋近而不是抵达。
哲学并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发展的,而是正因无法解决根本的问题才存在。我们常常由一个不太高级的问题跳到另一个高级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问题往往并不是被解决,而是问题被改变了。而这个不断发问的过程,恰恰让我们在精神意义上是活着的。
神的世界是绝对的世界,是精神的世界。神是太极,宇宙中除了它,没有其他东西。所以它没办法通过寻找参照物来认识自身。因此它为了经验到自己的身份,创造出了物质层面的相对的世界。相对的世界的所有二元对立的概念,好与坏,善与恶,其相对概念的界定是人为的。而对立的本质又是统一,比如若要让爱存在,与爱相反的东西也必然存在;若要“我”存在,与“我”相对的“非我”必然存在。我们人生的彼岸是永恒的爱,而人生又是因为永难达到这一彼岸而存在。我们无法逃离相对,而我们又是不断通过体味“相对”,来窥见“绝对统一”的一隅。
人类社会中可以被现代科学或其他途径证明的“客观事实”,事实上都是某种程度的“主观信仰”。假设真实的客观世界是一个完美的大球,那我们只能通过不同的工具、感官来感知、观测这个大球。人类可以观测的角度是非常局限的,我们可以感知到的不过是大球的某一个低维的切面,形状不一定是规则的。永远无法主观地认识到完整的客观世界,只能各自选取切面,自以为是真实客观的世界罢了。真理无法被具象为任何单一的形式,因此真理才是一切。
想起《铃芽之旅》里的一个画面,东京都市傍晚的街头熙熙攘攘,行人车辆川流不息,一切如常。蒙太奇式的画面切换,天空之上盘旋着一个巨大的黑色“蚓厄”,而“蚓厄”的坠落就会引发地震。由于男女主的特殊身份和因果,只有二人能看到“蚓厄”,并且要在它坠落之前将它关起来。
很多玄学也许是未经证明的客观事实,维度限制导致我们无法感知到很多事物,因此我们更加应该保持尊重和开放的态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