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梅拾樱老师写的 先养一个头脑清楚的孩子,深有感触。
看过著名儿童成长纪录片录片《零零后》的读者一定听说过李跃儿老师,她就是创办著名的巴学园幼儿园的人。说真的,我认为她真是一位懂教育的好园丁。
就这么一位对儿童成长非常具有洞察力、对教育非常具有创造力的聪明人,曾在一本书里说过:
我在幼年是一个头脑不清楚的人:据说都两岁半了,爸妈一人一边拉着我去逛商场,大冬天一只脚上的鞋子和袜子都掉光了,光着一只脚跟着他们吧唧吧唧地走,一声都不吭。
都五岁了,跟着我哥跑,遇到了一条小沟,我哥一下子跳了过去,我穿着棉鞋吧唧吧唧就从水里跑了过去。
到了六岁半要上学了,怎么数指头都数不到六。到吃饭时,一家人都坐在桌前,我被要求数初六才能吃,我就会看着属于六的那个大拇指哭,因为我只知道他是一个大拇指,怎么也想不起他是几。后来我想我是弱智的。
我认为头脑是否清楚的确跟童年的经历有关。后来学了儿童心理学,我发现我的弱智不是天生的,是后来全托的痛苦和焦虑造成的,心理痛苦得像死了一样,脚上的鞋掉了,怎么能感觉到呢?有了严重的被家长遗弃的焦虑,哥哥在前面跑,生怕被他丢下了,怎么还顾得上鞋子湿不湿呢?从小心里就没有平静幸福过,怎么能搞清另一只手上的大拇指和六的关系呢?
等到我在银川办学校给家长做工作,跟家长周旋的时候,家长们盛传李跃儿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我听后愣了半天,我那年都43岁了,糊涂了半辈子,最后才在稳定、融洽、相爱的生活中发现了自己,才渐渐活明白了。
我现在做人的工作,发现很多成人真的脑子不清楚。文凭很高,脑子却不清楚,自己痛苦了,不知道为什么痛苦。孩子遇事儿了,不会算计怎样对孩子有利。跟老公闹别扭了,搞不清问题在哪,自己需要什么,这对一个人的生存其实是很危险的。
我在想我小时候也是一个头脑不清醒的小孩。记得6岁上幼儿园,搂着妈妈的腿不愿去,看着其他小朋友在开心地玩,我好想逃,犹记得,妈妈用力推着我,让我跟老师走,越是这样,我越是往妈妈后边藏,我的那种恐惧使得我在幼儿期都没上幼儿园,直接上了一年级,现在想来,是内心的不安全感。
上了初中,记得有一次,老师让写自己学习上的困惑,我写了纸条:为什么上课思想总跑茅?我期待着老师能解答我的疑问,可是就没了下文。为什么我会提出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当时也确实困扰着我,我上课注意力总是不集中,听着课就想到别处去了,注意力不在自己身上,所以就产生了困扰。现在想来,也是由于当时在学习上是有压力的,总觉得不好好学习就对不起家人,自己的前途会怎样,所有这些萦绕在脑海中,所以焦虑感就出现了。
一个头脑清楚的人具备以下三点:被爱,自由,生活安稳。
被爱就是被关心、疼爱,物质和精神需求都能被大人基本满足。自由,有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空间,不被家长非必要控制和高期待。生活安稳就是不发愁吃饱穿暖,对生活有稳定的预期,不担心家庭危机,没有精神牵扯。
一个小孩,这三点能被基本满足,他的心就会在自己身上,能懂得自己,感受当下,对外界保持应有的敏感。遇到任何情况,他都会有自己的判断,这就是一个头脑清楚的人。
后来工作了,感觉内心安稳了很多,从原生家庭衍生出的问题依然存在,但淡化了很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