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雨村第一次当官受挫,在东山再起前,受聘于时任巡盐御史林如海,担任其女林黛玉的家庭教师。
期间因黛玉母亲贾敏殁了,黛玉“哀痛过伤,本自怯弱多病的,触犯旧症”,连日不曾上课。雨村闲着没事,这一天就信步到了城外。
在一个名为“智通寺”的破庙门口,他看到了一副对联:
身后有馀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当时贾雨村就想,“这两句话,文虽浅,其意则深”,以为庙里“想必有个翻过筋斗来的”,就是说,有个受过生活磨难的人,跟自己境遇相似;于是有心去会一会,或许能探讨一些人生哲理。
但他进去了才发现,庙里只有一个正在煮粥的“聋肿老僧”,“问他两句话,那老僧既聋且昏,齿落舌钝,所答非所问”。雨村是红尘中人,于是“不耐烦”,就马上又走出来了。
接下来,便是在村肆中巧遇前些年在京中相识的古董商人冷子兴和当年与他一样丢官的张如圭,并由冷子兴了解到了林如海和贾府的关系,由张如圭了解到了起复的机会。
然后,贾雨村就借了林如海之力,经由贾政、王子腾帮忙,又当上了官,并且这一回顺风顺水,一路青云直上了。
毫无疑问,这期间的贾雨村是不会想到曾在一个破庙里看到一副言浅意深的对联的,直到他再次丢官被流放,再也没有了东山再起的机会。
这也正是人生现实:人们岂不正往往是“不撞南墙不回头,不见棺材不掉泪”嘛!现实中的大小“老虎”们,在镜头前痛哭流涕的忏悔,至少涉及自己名利俱空的那一半总也是真实的。
单就《红楼梦》来说,宝玉也是这样的。
说到宝玉,我们得回去看大荒山无稽崖青梗峰下的那块石头。它算是经历过了挫折的,因为它原是女娲氏炼石补天时,炼成的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中的一块,只是刚好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剩下一块没用,就扔在了那里。
就是说,它的价值被否定了。而此石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看起来确实挺可悲的,有那么多可用的,偏偏它没用;但是怪谁呢?最好的办法恐怕是想开点,或许是因为用了整数刚刚好的缘故,而不是因为它不合格。
就好比一个班高考,50位同学49位上了名校分数线,只剩下一位同学没上,并不能就此认定这位同学很失败。把这个结局理解为一种命运的必然就行了。
但是这块石头总是觉得不痛快,觉得没有体现过价值。
于是机缘凑巧,来了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在它身边暂歇,聊到了“红尘中荣华富贵”,引得石头动了凡心,请求两位大师“携带弟子得入红尘,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
就算两位大师明明白白地告诉它,“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就算它可能也曾想到自己来到红尘富贵之地,与贾宝玉合二为一后,仍然是无用之人,无用之物,却仍不能割舍心中的欲望。
于是它来了,做了一名“富贵闲人”,而也如贾雨村般,到最后“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后才得了悟。
再说王熙凤,她是不读书的,什么对联之类她是不认识的,但对于“因果报应”是懂的。然而她并不在意。
或者说,她不是不在意,而是在与利益的权衡中,她优先选择利益。
这一点,可以从王熙凤那次收钱拆散有情人之事看出。那是她协理宁国府为秦可卿办后事期间,为了3000两银子,受馒头庵的净虚老尼之托,拆散一对苦命鸳鸯,结果造成了两条人命。
她应承此事时,说了一句话,说她是不相信“报应”的,实际上却正好表明她心里有“报应”一念,所谓“不怕”,只是利弊权衡的结果——毕竟,相较于可能作用于来世或者下一代的果报,总归是明晃晃的银子更实在些。
不仅不怕伤阴德,并且开了明码标价收钱办事的先河。
当她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报应”的存在,大概只在“哭向金陵事更哀”的时候了。
“身后有馀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的当然不会只有以上三位,这里只不过略举些个例罢了;事实上,生活中的我们,又有几个不是这样的呢?欢迎留言讨论!
(网图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