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幼儿园开家长会,貌似目的有三个:
1)选家委
2).家长互相认识一下
3)最重要的就是传达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好让家长放心
选幼儿园,首选软件。
硬件再怎么好,如果老师经验缺乏、教育不成系统、气氛让孩子每天哭哭闹闹也百搭。
因为我之前就吃过亏,送了孩子去一家在宣传上吹得天花乱坠的幼儿园入学。
看外表,因为是新校舍。无论设施、活动场所都是高大上的,饮吃是自助餐。而且还能实时视频监控看到宝宝情况。因为离家近、老人接送方便。学费贵一些也无所谓。
当时就是这么想的,谁知掉进坑里。关键是被披着北大附属的名字吸引,一切都被蒙骗。
当时园长承诺一堆没有的东西:比如转发幼儿园的介绍到朋友圈;可以免一年学费;说送多一套校服给孩子。但实际上学费已经包含的了,800元两套校服。
广告中更可笑的是他们的老师做满2年以上送车……
广告宣传不怕你夸张,就是怕玩笑开大了圆不了场。
进到去才知道一国两制,一个营业执照,两个幼儿园合伙管理。却没办学许可证的。后来两个老板理念不同,矛盾渐生。
这种矛盾发展到家长与幼儿园的高层水火不容。微信群里上演无间道,家长群的讨论竟被一副副截图,传到园长的手机里……
其实老师与小朋友的关系还是不错的。
再后来院方出不了工资给老师,还逼老师辞职;有装修的建筑公司上门追债。继而负责人失踪;新投资方来盘算,发现300万的顶手费赚不过,不玩了。
教育局终于出面,电视台采访上了G4报道,甚至出动了工商和警察光临学校。
奇疤不?比电视剧还精彩。
美丽的误会导致错误的开始,再漂亮的装潢也掩饰不了灵魂背后的丑陋。
后来我们退学拿回了部分学费,转到另一家口碑不错的民营学校。以前那家?一直关门状态。

家长会上,当大家自我介绍时,可谓人才济济。各行各业的精英都有。
谈到孩子的爱好时,我表达一个观点,就是不要用自己认为的喜好去强逼孩子选择某样兴趣。
幼儿园开设什么兴趣班,我一律参加。语文、数学、美术、跆拳道、篮球、音乐的什么都可以,只有在不断接触的过程中才能发现自己所爱。
大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兴趣点在哪,何况一个三岁的孩子?
如同那句说话,鞋子舒不舒服,要问脚才知道。
不要强加太多自己的意志给予孩子。选择什么,由他决定。随他去选,哪有那么多对与错。
现在很多家长都习惯性的纵容骄惯,根源就是把孩子当自己的未来了,总是想把一切希望寄托在他身上。
我能逼迫我孩子学吉他么?
不能。哪怕我弹得再大声想引起他的注意,他的焦点依然在玩具车上。
中国有几千年的封建社会,讲究的是“子为父纲”,以前子女的婚姻都由父母决定,很多父母还残留着这种封建思想,理直气壮的认为我是你爸妈,就该为你做主。
父母和子女最大的问题,就是父母总想强加自己的意愿给子女。
子女呢?就不断的叛逆和反抗。
其实子女不仅仅是自己的,他也属于社会,是一个独立的人。
扯远了,家长会上,园长明确提出了几个观点(我记性不好,可能还有):
1)面对孩子是实话实说还是隐藏事实还是一味地赞?如果一味地赞,不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不足。这种缺点在小学就显然出来了。纸包不住火。
2)力所能及,去个厕所小便要让他知道每一步具体的步履。在幼儿园明明自己会吃饭。咋一回到家里就要让人喂呢?因为学校里老师对孩子的要求是一致的,坚持原则的,而在家里标准则放宽了。
3)当着孩子面,老师是不会实话实说说小孩怎么样的。所以老人在接小孩的时候,老师讲一般都比较客气。有时再通过老人向家长传达的就会有所偏差,相同内容不同语气,大家就会有所误解。所以要知道孩子的真实状况。还是家长能单独与老师交流会好点。
4)学会懂得分享这个我深有体会,我家宝宝连拿个玩具车回去幼儿园给小朋友玩也不愿意。
5)竞争机制。虽说这个是重点班,但也并不是代表小朋友们一劳永逸地一直在这个班,发现跟不上,或者家长真的抽不出太多时间陪伴孩子。那么我们就会劝退回去普通班更合适。
对于教育,特别是知识方面的,我的观点是不超前,不刻意,儿子学走路没教,刚开始爬,后来沿着床沿和墙壁走,走着走着就会了,都没刻意去教。
身边很多人看我啥都不着急,他们都好着急,说我宝宝还学不会走路?还不懂说话?
走路和说话还用教吗?
现在的人谁不会走路、谁不会说话?
时间到了,一切顺利成章,这都是人的本能,不需要刻意去教。
当他的脚强壮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想不让他走都不行,谁见过2岁多的宝宝还在地上爬?
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这时大人就喜欢给小孩子各种限制,对于小孩子的一些行为,凡是觉得不符合大人思维的,一般都会反对、阻拦、打压。
比如孩子在地滚来滚去,老一辈的就会说,地上那么脏,对小孩多不好啊,一点卫生都不讲。迫不及待地让他起来。
滚滚更健康!
媳妇想孩子报英语班,我宁愿选择读语文。英语应付过去日常考试就足够了,至于说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我总认为这算不上什么技能,因为你生活在国内,这不就是屠龙术吗?
而且英语属于非母语,我们学起来太难,太费劲,因为没有语境,要耗费我们远高于语文的精力。
英语,应付考试就够了,如果要研究透一门课程。我的倾向是语文。我更倾向于对他进行文学方面的培养。在中国,汉语高手远比培养他成为英语高手更有意义。
而且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顾此失彼。但我们小时候的教育与这种观点是相违背的。
英语教育就应该分别对待,喜欢英语的、语言天赋一流,你计划留学,计划移民的。那么就多学。
儿子摔倒了,这是他自己的事,可是我们迫不及待地扶他起来,其实这就是做父母的把手伸到了孩子的界限里;
觉得孩子小,无所谓,因为可以用爱来解释这一切。
世间上的事分三类:自己的事、别人的事和上天的事。
这三件事已经清晰划分了我们自己的界限:自己的事,只能自己做,不要依靠他人;别人的事,只可以尊重和接受,不要干涉,也不应该干涉;上天的事,好好配合。天冷了,就多穿衣服。下雨了就打伞。
我们所有的痛苦,都是因为越界。
比如,有些父母干涉孩子的婚姻、工作,他们觉得这是爱,其实这是越界,他们痛苦,孩子也痛苦。
实际上,孩子只属于他自己,儿子是社会的,父母是社会的,媳妇是社会的,他们都是他人。
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虽然能够影响甚至改变你,但是也无法主宰你的人生。
这么说,是不是很冷漠?
但在传统的教育下我们自小却没有分清这三者的关系,
我们为自己而生气的事有多少?大多不都是别人的事吗?
中国家庭,对爱人,对父母,对子女,对朋友,普遍都喜欢越界,还打着爱的名义。
爱不是乱插手,而是尊重别人的界限。
文末的最后分享一则小故事:
有这样一位妈妈,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惟有他表现最差;惟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
然而,她还是告诉她的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其他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这次数学考试,全班50名同学,你儿子排第40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
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儿子温顺的让她吃惊,好象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中总是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有听到。
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时,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清华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给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取这所大学。
她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转身跑到自己的房间里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可是,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能欣赏我……”
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这位妈妈很聪明,巧妙的运用鼓励的力量让一个患有多动症而且智力可能有障碍的儿子,成功考入
考入最高学府。虽然可能仅仅是个故事,但是鼓励的力量是毋庸置疑的。

最高学府。虽然可能仅仅是个故事,但是鼓励的力量是毋庸置疑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