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正月初一的春节,是世界华人狂欢的日子,一年一届,截止目前,中国人已连续自发举办了三千多届,即便多次的改朝换代,也从来没有停办过.一些活动内容,经过长期的沉淀,已经形成独特的文化习俗延续至今.
在三千多年前的东汉时期,春节这个名称就开始出现了,人们以此做为寒冬与暖春的分界,喻示新的一年开始.五代后蜀主孟旭,有一年春节来临,写了一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对联贴在大门两侧,这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幅春联,所以也被视为春联的起源.
到了明代,朱元璋认为春节贴春联是普天同庆的吉兆,为推动全民参与,他不但颁布中央文件,要求"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幅",还身体力行,微服上街视察,对未按文件要求执行的,要大大的责罚,对请不到人帮忙写春联的贫困人家,朱皇帝就会为他们出钱买纸购墨,亲为撰写.在朱元璋的亲自督促下,贴春联很快在全国铺开,终于演变成为春节的一大习俗流传下来.
春节里的那些习俗,我们还剩多少
春节的前一夜,正经叫法是除夕,俗称年三十.这一天,是传统的全家团聚的日子,各行各业这天都放假歇业,回家团圆.唐代李世民为了能让人们享受合家团聚的幸福,有一年竟下令将牢房里关押的死刑犯都放回去过除夕.
过除夕也叫过年,这天的饭叫年夜饭,也叫团年饭.全家团圆聚餐,是一个家庭一年中最丰盛,最齐整的宴席.对家庭来说,这顿宴席,家人是一个也不能少的,所以对已逝的长者和家人,开餐前都要先行敬拜祭祀.
吃过年夜饭,接下来就是守岁.一家老小,围着火塘通宵不眠,坐守待旦,热切盼望新年头一天的到来.
春节里的那些习俗,我们还剩多少
新年初一这天,各家出门走亲戚看朋友,互相祝贺新年健康发财,谓之拜年.拜年无空手,都带着糖果吃食,衣服也需穿戴干净整洁,有条件的则都是穿戴一新.南宋吴自牧在他的《梦梁录》中记有当时的拜年情景"士大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节......家家饮宴,笑语喧哗".这场景,与今天何其一致阿.《武陵县志》记载常德及其邻近沅陵县过去拜年景象又有不同,显得隆重规范"亲友往来拜谒投刺(即递送名片),谓之拜年.估计这记载的是大户人家拜年的情形,一般老百姓,也没个高墙大院,茅棚竹舍,到门口吆喝一声即可,用不着让人递送名片那么麻烦.
春节里的那些习俗,我们还剩多少
湘西土家族,另有一种赶年习俗,即在除夕前夜的腊月二十九吃年饭,并且所吃年饭不仅不丰盛,甚至还相当潦草,就是一锅肉炖萝卜.
这个习俗据传是由明代形成的.原因是有一年临近春节,土家山寨正欢天喜地忙着蒸米酒,打粑粑,准备第二天的年夜饭,突然朝廷飞马来旨,说是倭寇侵犯江浙,要土家出兵驰援.
救国如救火,半刻也不能耽搁,于是土家山寨的青壮男丁,顾不上过年了,纷纷放下手里活计,糊乱吃几口半生不熟的饭菜充饥后,就背上刀枪赶赴前线去了.后来竟没有一个活着回来,全部壮烈牺牲在抗倭战场.
为了纪念他们,土家人于是每年除夕前一天,都先简单潦草地吃一顿赶年饭,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独特的赶年习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