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假期,带娃间隙看点书打发时间。记不得在哪本书里作者推荐了王丽老师主编的《我们的语文课》,当时觉得作为一个“小语人”,应该要了解中国不同时期的语文课,便趁“双十一”买了这本,可惜一直压箱底,备受冷落,直至今日,才翻一翻。
一、读经典打基础
“这本书在目录编排上是按照作者的出生年份进行排序的,从1910年开始,到1969年止,以10年为一段,60年共分六辑。每辑前面,均加了辑封文字,简要说明其时代背景和语文课特点,以反映百年间中国语文教育演变之历史轨迹。”
书里的作者有71位,大多出生于20世纪20年代与30年代,离我们甚远,很多也已不在人世了,就像王丽老师说的“这些作者均于民国时期完成中小学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也是民国教育的最后一批亲历者。”可惜这么多作者,我几乎都不识,只听过于漪和周汝昌这两位学者,实在是孤陋寡闻,无比惭愧。
我看的第一辑,这些作者都是从1910到1919年出生的,他们上的中学大约是在20世纪20年代。
时代背景:
20世纪初清政府的教育改革措施(制定新学制和废除科举制度),促进了新式学堂在全国大规模的兴起。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训令全各国民学校先将一、二年级的国文课改为语体文(白话文),旧时所编的文言文一律废止,改用语文体教科书。1922年11月,北洋政府颁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开始推行小学六年,初中三年,大学四至六年的新学制。1929年8月,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课程暂行标准》。
语文课特点:
私塾和新式学校同时存在。私塾的先生和学校的老师多是饱学之士,教学时大多强调背诵。白话文进入教材后,新的教学法也随之问世。这个时期比较有影响的是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教育改革试验,语文教育家陈启天提出的“因文而异”的程序教学法,以及源于美国的的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教学实验。
这七位作者(何兹全、程千帆、冯英子、周汝昌、李普、陈从周、方成)大多数都是先上几年私塾,再转入新式学校学习的。他们最早读的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幼学琼林》这些经典读物,随着年级的升高,又读了很多的文言文,如《孔雀东南飞》、《岳阳楼记》、《病梅馆记》、《古文观止》等等,当然也少不了中国经典的四大名著,他们读的书岂止是这些呢?但是,无一例外,这些经典都对他们的人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程千帆先生说“当日读哪些书,许多地方没有读懂,其中部分至今茫然,但懂了的,逐渐成为我知识结构的一部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在国学上打了一些底子了,在吸收和表现能力两个方面也有了一点基础。”
二、 背诵何其重要
这些老先生都很强调“背诵”。李普先生说他自己吃过不背书的亏,在84岁高龄还在练习背诵格律诗。他说小时候背熟了的东西一辈子记得住,更重要的是记忆力是需要培养、需要锻炼的,背诵是最好的办法。
小孩子的记忆力总是出奇的好。女儿才两周左右自己听了几次《三字经》就把前面几篇章都背住了;经常听儿歌她都已经知道下首儿歌的题目是什么;老师教的《弟子规》也很快就记住了;爸爸给她听的《北国之春》,她居然一字不漏地唱了出来……真的让人不得不佩服,小孩子学东西就是快!不过我总觉得现在这么小就要背这些经典,实在是剥夺了孩子美好的童年,不过她可以在这种氛围下,耳濡目染,自己就记住了,那便最好不过。
陈从周先生说“学语文,名篇不背,人脑的记忆功能不就退化了吗?读书人应该尽量利用人的记忆功能,尤其是中小学生,学语文不读、不背是不行的,作文光写点体会也是不行的。”
可惜现在的学生死记硬背,记得是那些条条框框,应试教育的“规则”,要不就是懒得去背,去记,两个极端。班里有个女孩,语文一塌糊涂,我一度怀疑她脑袋瓜不行,后来数学老师和我说她数学基本能考90 多,那奇怪了,语文咋就不行呢?后来在和她奶奶的沟通中,了解到这小姑娘一回家就玩手机,懒得读书,当然也就不会去记最基本的字词了。学语文,不读,不背,想要学好,基本不可能。很多孩子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虽然机灵,但是懒,”我以为这样的孩子想要以后有大作为会很难。
三、语文老师该怎么教
其实我们老师也是一样,有时候自己对教材都还没心领神会,就给学生上课了,可想而知这效果肯定大打折扣,学生听听也就忘了。如果我们不下功夫,不花时间去研读教材,怎么教得好学生呢,站在台上都觉得心虚啊!我想起上学期教《在牛肚子里旅行》这篇课文,课后和课堂作业本上都要求学生掌握红头在牛肚子里的旅行路线。那天放学,我和同事在办公室研究了很久,查阅了很多资料,终于弄懂了这个路线图该怎么画,该怎么通俗易懂地向学生演示清楚。如果我没教到这篇课文,我就不知道牛有四个胃;如果不教这个路线图,我就不知道牛还有“反刍”现象。
周汝昌先生说“教学是‘艺术’吗?是的。要会教,而不是会‘表演’;是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用各种适宜有效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学习主动性,提高他们的接受力,而不是‘教训’‘灌输’什么教条和现成的死知识。这样,语文课就不再没意思了。”周先生的这番话,其实给我们点明了方向和方法,语文课,就是要这么上,不需花里胡哨的东西,扎扎实实打好基础,让学生喜欢语文,爱上语文。
“其实,无论学什么,知识和技能都来自三种渠道:一是课堂,二是爱好,三是现实所逼。语文学习也不例外,学习在很大程度上靠两条:一靠机遇,二靠认真和努力。”现在的孩子基本不缺,缺的是这种认真、努力钻研的劲头,缺的是持之以恒的精神。
“读书没有捷径,最愚蠢的方法却可能带来最令人满意的结果,事物就是这样在转化。”
谁说不是呢?我相信量变会引起质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