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时光流淌
【原创首发 文责自负】
朋友说今年公司订单少了很多,预计这个财年经营业绩不会好看,担任分公司总经理的他,深感焦虑和危机。他自己也正在刷简历,想看看外面的机会。
又一朋友说,她老公已经失业5个多月了,她自己也正在考虑,除了做了很多年的行政总监工作,是不是应该转型做做业务?我说:“你说的业务是指什么工作?”她说:“比如销售这一类更贴近一线,更有挑战性的工作。”
我特别能理解朋友A在面临危机时主动求变,以变质制变的思维模式。
我也特别能理解朋友B因为老公(她老公一直是职场精英,做了多年大公司销售总监)职场变故而产生的职业危机感,以及渴望转型避险的心情。
因为曾经的我也是这样的决策模式。
然而,这样的模式算不算好的决策模式呢?
两年前我深入思考过这个问题,结论却有些不同。
两年前,似乎是一个特别的时间节点,我身边有一批工作近二十多年,曾经叱咤风云的70后前辈陆陆续续离开职场……而我,也正在经历职业转型的阵痛。
内外部变化的驱动,我开始反思和分析自己的行为模式,以自己和身边的人为样本。
我发现,在面临环境变化和潜在不确定性时,人们趋于两种反应。
第一种是高敏感型。
他们在问题还没有来临前就意识到潜在的危机,并前瞻性作为反应和变化,以变制变。
最有代表性的是一位亦师亦友是朋友。她聪明、能干、铁腕,她一直在求变,每一两年都会换一个领域,每一个领域都能做得风生水起。
我曾经是她的迷妹,在对她的敬仰和敬佩面前,我的所有理性的思考都会土崩瓦解,我坚定不移的认为,她会爬得很高、走得很远。
然而,有一天,她在与变化的追逐和纠缠中累了、倦了、厌了,于是提前退休,离开了职场。
从后视镜的角度来看,她对每一次危机的判断都是对的,应对也没毛病。但放到二十多年的职业生涯里,她️又似乎一直在奔跑,一直在清零。
第二种是钝化型。
他们好像对问题、变化以及潜在的危机比较迟钝,至少在行为层面上,你不太能看到他的主动出击,好像永远都是一副被动挨打的模样。
他们失意时,作为一个职场新人,你都替他们感到悲哀。
我曾经无数次在焦虑中告诉自己,我不要像那个谁谁谁一样,在职场不友好时“毫无还击之力”。
具有代表性的是我曾经分享过的职场贵人Y领导,当年毫不犹豫的选择Z部门,其中不乏对他的不理解,不理解他在变动中的“逆来顺受”。
然而,二十多年后,他依然是他。固然不能时时顺利,但他的综合收入、社会地位、居住环境、甚至是圈层都在点滴积累中实现了质的跨越。
为什么有时候主动应对反而不如被动挨打呢?
我认为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忽略了系统变量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大系统中,这个系统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局部的变化会相互影响、互相消解,最终形成的是一种更宏观层面的发展趋势。
也就是说,很多微观层面的变化会在系统变化中消除,只要大方向和趋势没错,个体不用主动参与内耗。
就像乘坐大海中的轮船,淡定从容地跟着船身起伏,做好自己该做的就好。
第二,忽略了时间的价值
爱因斯坦说过,世界上的第七大奇迹是复利。复利曲线就是表达时间价值最优美的语言。
如图所示,复利曲线的关键是:
1、熬过前期非常慢的积累期才能享受后期指数级的收益。
2、时间一定要足够长,才能享受时间的价值。
第三,缺乏了一点直面困难的勇气
碰到困难和问题,逃跑可能是写入基因的本能。
然而,敢于直面才是能力和勇气。
很多时候过困难和问题远远没有我们想象的严重,拿出勇气,我们都能应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