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老师执教的《沙之书》,文本我是陌生的,然而读了他的实录,我却想要一探究竟,这到底是怎样的一部书呢?
一、问题设计与什么相关
这个问题正是肖师问学生的。一问既出,学生群思竞发,将这本神秘的书的特点纷纷说出。然后当教师小结之后,话锋一转,问学生:“这样的一本书,我们在生活中找得到不?”从而引出小说最主要的特点——虚构。这是多么精妙的设计!让学生自由地发现、尽情地表达,然后让学生思考,这样的书存在吗?于是,之前的对于书本身特点的探索一下子转到了作者写作艺术的思考,小说是虚构的。那么,就去找出它虚构的地方吧。可是,肖师偏偏反其道,让学生探究“作者是怎样让这本书的虚构不像虚构,或者说作者是用怎样的手段让这篇文章、这个荒诞的故事显得合情合理的?”
看到此处,我非常惊讶。从这个角度设计问题,其用意是什么呢?我思索了许久,然后开始一点点地看这部分师生的交流。整个过程我很惊叹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学生发现了那么多细节,体现真实的细节,这需要一颗细腻的心,这种细腻正是肖师最大的特点。那么,这样的一个虚构的文学作品,肖师探究它的真实性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我依然在思索。当看到肖师这样小结“设置挺合理的,就把你诱入其中了。这都表明了作者虚构艺术的特征。”原来,一直让学生寻找“真实”正是为了印证“虚构艺术的特征”吗?凡虚构的文学作品呈现在读者面前时,极力要做到的就是让读者感觉真实,然而这种真实又不等同于生活的真实,这是艺术的真实,是作者运用了艺术手法的效果。读者在艺术的真实世界中思索生活的真实世界,从而带来一种审美的愉悦和对人生的思考吧。
肖师设计问题的初衷是否是为了让学生对于小说的虚构的手法有更深切的认识和体验呢?这是我的思考。
继续往下看吧。接下来老师引学生从文本走出去,走向生活,他问:“生活中有没有类似于‘沙之书’一样的东西?”学生的思维被打开,时间空间思想情感等纷至沓来,生活里的“沙之书”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于是,肖师向思想深处行,从现实的“沙之书”的不存在引出生活书籍的无限增值性和现实生活的复杂性与无限性的一致性。
原来,在这里。从第一个对这本书的特点的提炼到内容的合理性的体现到从作品到生活的相似性的分析,肖老师的问题的设计都在围绕一个点,那就是让学生真正理解小说创作的虚构。当在幻灯片上呈现的那些字映入我的眼帘,我的心被深深震撼,一堂课,无论曲径有多少,最终都要通幽啊,这个“幽”就是肖师从一开始就要带领学生去寻觅的美好的境界。虚构手法是很不好理解的,于是肖师设定路线,又任由学生去发现,一路走,一路盘点,最终收获了“大礼包”啊。
二、教师课堂语言的艺术
读肖师的实录,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他的课堂语言太精妙了,这得经历多少历练啊。
我随便找出几处,都是极有品点的。
“我必须承认,这位同学概括得比我更加简洁。”很多教师哪怕错了都要千方百计找出理由维护自己的所谓“师道尊严”,可是肖师不怯于说自己不如学生,这是何等的胸襟。而这样的说法,会以退为进,让学生敬佩之余,更加亲其师信其道。这是一位师者的风度、气度。
“在你们身上我还能感受到高中的气息”,这是多美的评价!高中的气息是什么感觉呢?这句话充分调动了学生所有美好的联想,一是对学生读书态度的肯定,二是唤起学生对于那段因奋斗而美好的难忘时光的回忆。一句话,能唤醒多少种情感啊,这就是教师语言的魅力啊。
“你看这个词概括得就有功底了。”这是在学生之前没有提炼重点之后,学生一下子学会概括,老师用这样的语言表达欣赏,“有功底”三个字说得多好,这是对语文积累的厚度的高度赞扬啊。
“再慢一点感觉就更好了,仿佛是有一种真切的感受。”肖师对于朗读的指导向来不需要丁卯严丝合缝,他总是一点点地浸润,让学生随着他亲切的点拨一点点入境,一点点生情。
教学何必那么严阵以待、大张旗鼓、煞有介事?你的语言可以有千万种变化,可每一种变化都是以与学生的倾心交流为宗,润物无声的滋养,永远胜过雷霆万钧的呐喊。这就是肖师的语言艺术。
此课的人生意义很深,我未必能解肖师之意,但先有感,再有悟,最终必有所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