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享乐与节制,后来的儒家文献也是有响应的。儒家文献《礼记》记载“子贡观于蜡”.
有一次孔子弟子子贡去观看蜡祭,回来孔子问他:赐(子贡名端木赐),观感如何呀?子贡回答:哎哟,这个节日真有点太放肆了,“一国之人皆若狂”!大家大吃大喝,喝醉了许多人,狂欢得过分了,“赐未知其乐也”,我不觉着它有多么乐。
孔子听了,却说:“百日之蜡,一日之泽,非尔所知也。”孔子说,这你就不懂了。“蜡”字解释上有分歧,也写成“腊”(xī),肉干的意思。所谓“百日之蜡”就是“百日之腊”,是说乡民们一年三百六十多天都过的是节俭、干枯的日子;“一日之泽”,今天放开、滋润地过一下,是必要的。孔子说:“张而不弛,文武不能也;弛而不张,文武不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如同弓箭的“一张一弛”,这是“文武之道”:农耕生活,一年四季都是艰辛的劳作,生活很枯涩、艰苦,就像晒干的肉似的。不适度地放纵一下、润泽一下,生命还怎么延续?像拉弓一样,弓老是张着,最后是要崩断的。所以,生活要张弛有度。
孔子这样说,把节日的生活意义充分表达出来了。人为什么要过节?现代人,一周就要休息两天,其实就是文武之道。其实孔夫子所说的道理也不是他发明的,《蟋蟀》的“今我不乐,日月其除”就是孔子言论的先声。古人说“温柔敦厚”是诗教的结果,其实“好乐无荒”也是后来中国人的基本生存哲学。富日子好说,就是穷日子,穷得如杨白劳,过年也要给宝贝闺女买一段红头绳扎在头上,喜气一把。
诗篇既然表达的是一个很重要的生活哲学,那么,问题也就随之而来,这一“中道”的生活原则又是如何产生的?换句话说,它的文化背景是什么?这可以从“过年”这一节日的起源来回答。因为有了年节,才有过年的歌唱。中国人说的过年,其实包含诸多节目,例如上面所说的“蜡”,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有文献说“伊耆氏始为蜡”,“伊耆氏”就是传说中“尧舜”的“尧”,尧的姓就是伊耆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