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话题是“家长如何说、孩子愿意学”。
李老师讲了他做的个案,妈妈改变之后,女儿变好了,儿子反而有点退行了。为什么?因为父母改变之后,孩子就有了安全感,会在父母面前表现出来种种退行行为,这时家长要积极回应孩子,托住他,找到根源,解决最根本的问题。
很有道理!前不久看到一篇公号文章也是这样说的,作者女儿休学一年多,也出现过类似情况,她稳稳接住孩子,慢慢孩子又变好了,并表示9月份去上学。
1、所有语言都是内心信念、价值观的外显。
父母无意中说的一句话 ,自己都忘记了,却会成为孩子强烈的心理表征,念念不忘。
家长忽略语言的力量,伤害了孩子而不自知。
2、家长只说自己想表达的,不说孩子想听的。
沟通不是要说服你,而是要找到双方的共通点,要说对方想听的话。
3、家长自己的认知有缺陷,沟通有卡点,用过去的旧船票去登孩子教育的船。
4、家长沟通无能,丧失话语权。要学会精准说话。
5、缺少感性沟通,说话从来不走心。自己活得无感,自然也不会关注孩子的感受。
对孩子只有行为上的要求,没有走进孩子的内心。
表面上看到孩子叛逆,实际是家长需要学习成长。
焦虑的时代,无感的父母,失控的孩子。
6、沟通中没有给孩子赋予积极的意义,孩子活得没有生命动力。
家长要给孩子找到一个方向,对孩子最大的伤害是打压孩子的身份。
7、父母说话时要考虑到:自己的语言是给孩子增加力量还是减少力量,是增加孩子的自信还是让孩子感到自卑。
8、沟通要有模型,找到沟通的底层逻辑。
1)定好基调,做好准备,对孩子充满信心,家长先稳定好自己的情绪。
2)不带评判的倾听孩子,积极有力的确认孩子说的话。
听孩子的语言、听语言背后的真实需求、观察他的肢体动作。
3)回应孩子要在关键点上,即回应孩子的核心需求。
要感性回应,分享自己的内心感受。
4)沟通时找到共同点,尊重孩子的不同,不要把孩子变成“自己”。
沟通要求同存异,而不是证明我对你错。尊重不同,找到共同。
5)沟通时的三个催化剂:笑容,点头,鼓掌。
![](https://img.haomeiwen.com/i10662949/806979ee615ce6f8.jpg)
连麦答疑
妈妈:大儿子马上生地会考,回家后不复习,只搞理科,说了也不听,容易无限沟通。
李老师问了孩子成绩如何?妈妈说成绩很好,意识到是自己追求完美。李老师又问了妈妈和父亲关系如何?妈妈说恨父亲,去年父亲把自己打骨折,上周又把侄子(弟弟的儿子)打骨折了。
李老师:不要恨父亲,他也是身不由己,生活中巨大的惯性牵引着他。他打了儿孙,自己也是很痛苦的。他痛苦的是到现在都无人能够理解他。
又问了妈妈和老公关系如何?妈妈说和老公关系很好,老公很包容自己,结婚十几年很恩爱,母子三人都很崇拜老公,经常夸老公,托举他,老公是很优秀外科大夫,自己也很优秀,是妇产科主任。
李老师帮妈妈做了引导,梳理了和父亲的关系,妈妈感觉轻松很多,把心中一个卡点打通了。
妈妈说很感谢公婆培养了优秀的老公,很喜欢公婆,对公婆比对自己父母都要好。
李老师提醒大家:不要把别人对自己的包容、对自己的好当成理所当然,要用行动去回馈别人对自己的好,幸福才能历久弥香。这个提醒特别好!
![](https://img.haomeiwen.com/i10662949/5d66d949fbeed69b.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