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接到市教研员通知:根据工作需要,五月上旬(具体时间待定),本团队要通远堡去开展一次送教下乡活动。执教内容是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送教名师是本团队三位五年级的老师(程显春 于静 杨冬娥)感谢三位老师积极承担送教任务。从下周开始进行备课研讨。望三位老师提前做好准备。
收到通知那天是周五,我就开始反复思考如何上好习作课。习作教学的运行,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这正是应了那句话“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一节课堂展示,如何能把全部的习作教学展现出来呢?脑海里回想起,曾经和孩子们一起修改习作的场景:小李为了写好一篇《三国演义》的读后感,反反复复修改三遍,从第一遍大部分故事叙述到第三遍结合故事情节发表感想,用了三天时间;小王为了写好《那一次,我长大了》,我们一起模仿大黄狗与她对视,回忆当时狗的样子以及她的心情;疫情期间,为了写“大白”不惧风险,坚持为人们做核酸,我和小徐电话里交流近一个小时……曾经我和孩子们坚持每天写日记,每天分享日记;曾经我们一起写秋天的银杏树,冬天的雪地,窗台上的臭海棠;曾经我们一起写新学期的抢红包……我的习作教学每一天都在发生,不仅仅只发生在语文课上。如今,网络发达时代,随便搜一节作文教学课程,就出现一堆,而且各个精彩纷呈。如果做一节经验介绍,是不是会让听课的老师更受益,更接地气呢?
周六上午,我拨通了教研员雪静老师的电话,说明了我的想法。她听后,非常高兴,说我的建议太好了,完全可行。她建议我把三月份的《阅读与习作教学计划》再具体完善一下就可以。
有了原稿,修改深入就不成问题了。4月29日稿件完成,发给雪静老师。她的回复令我十分感动:
看到你的信息,没来得及回复你,迫不及待读起来。一口气读完了,说说我的感受:
第一:没读够!没读够!真的没读够!实在!实用!可用!好用!如果我是一线班主任我一定会有所触动,一定会付之以行动!
第二:这个经验介绍比你上一节课效果好出很多倍!信息爆炸时代,一节课去网络上能搜出若干种上法!而你的的经验,具有指导意义的经验只此一种!太珍贵!
第三:我觉得这样好的经验,只用一次,太可惜了,好好保留着,以后可能要辛苦你,多走几个地方,多带动一些老师!
要说提建议,感觉有点短,有些内容可以再具体些。
她对我的评价真的是过高了!这个我是有自知之明的。我的这个报告跟我遇见的老师还相差甚远。下一步就是把文章改长,写具体,方法有可操作性。整个五一假期,每天都会读三四遍稿子,仔细斟酌每一句话。
4号上班,我请同事当观众,预演了一遍。她提的建议是语速过快,内容可以。但是我觉得内容好像也不太可以,因为我在讲的时候,她偶尔还会给学生批一下作文。如果我能和台下的老师有一点小小的互动,是不是可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呢?于是我在文稿中加入了三处互动的问题。
内容基本过关,但我还是不放心,特别是第一点《研读课标,明确目标》,我都是引用《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话,没有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话,我还有必要读给大家听吗?那不是在浪费老师们的时间吗?要不就删了吧!
8号,我找到张校——既是领导,也是老大姐。我把稿件给她审阅,并说出了心中的困惑。她马上帮我找了陆志平关于语文新课标解读报告。白天我得上课,只能是晚上回家听。听完报告,我对语文课程标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重新修改了第一点内容。此时,已经是9晚上了。
10号上午十点四十,我的报告正式开始。对着一张张陌生的面孔,他们和我一样是老师啊,而不是学生!内心十分紧张,生怕一不小心说错了话,整个过程中,我总是在瞄着文稿。本来有一段视频插在幻灯片中,不知道什么原因,没有声音,最后这段精彩的视频没有如约播放,很是遗憾!
会后,当然大家说的都是赞美,但我觉得不可能,没有完美的事物!于是,我听了雪静老师帮我录制的几小段视频。声音还算柔和,但是缺少激情,没有激情就无法感染现场的老师。眼睛总是瞟着稿件,要是能看着提纲讲述下来,效果会更好。课前准备不充分,视频完全可以提前试一下,如果播放不出来,可以换一种播放方式。
承担即成长。虽然这几天很辛苦,但看到自己的收获,欣慰地给自己一个甜甜的微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