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生态文明,大家可以想起什么?
环境问题,或者说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近几年来变得越发严重。在当今表面上看似辉煌、灿烂的人类文明之下,却是以付出环境为代价得来的。比如说英国,1952年,已经经过200多年的工业革命后,伦敦上空已经连续几百天见不到阳光,被雾霾笼罩。便有了称号“雾都”。这极大的影响到了人们的心理和生理。再比如比如中国,如今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甚至是东盟贸易的头子,甚至可以说是现在美国最惧怕的对象。但是中国的劳动力资源非常廉价,并且庞大。伴随着低端产业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流入次资本主义国家(他们开始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再移动到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我们凭藉自我优势发展成制造大国。但殊不知,这些所谓的“制造”一方面成绩效益太低,使得贸易活跃度很低。甚至于在之前都需要用生产的十亿件衬衫换取从其他国家进口的一架飞机。一方面又要以环境为代价,不断地污染、破坏环境。前几年的北京上空,迷茫大雾都挥之不去。
那么当下,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
首先不得不承认,我们中国现在与其他发达国家还是有差距的。在建国以后,我们的基础很弱,只能优先以吃饱肚子、过好生活为主。然后慢慢地去发展工业(这点仿照了老大哥苏联)。但是在后来日渐的发展过程中,环境问题变得越发严重。我国的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并且依然依靠消耗大量资源,换取经济发展的现象,突出,由此边造成了很多浪费和损失。于是环境成为一个迫在眉睫,急需解决的问题。如果不解决那就是人类走向自我毁灭,因为自然只有一个,我们也依靠自然而生存。所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要兼顾到环境的改善,或许可以变相使得我们完成突破。
但是其次,难道就要为了改善环境而牺牲经济的发展吗?并不是我们要重新去找一条路径,达到新的平衡点。没错,这就是我们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一部大跃进:在经济上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变为创新驱动。什么是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其实我们可以理解为从各类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源等)来促进经济增长,并且从财力投资以量的形式实现经济增长,两者都是为了发展动力。但是弊端很明显,一方面造成房地问题,一方面效益低。所以我们需要创新驱动(以及供给测结构改变),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以创新来驱动经济增长,保证了发展前途。技术创新保证了科学技术之发明也保证了创造之价值实现。并且产业也从重量变为重质。从质量换取增长速度,但这无疑是利大于弊。
但是凡事情总要有个过程。在如今的创新驱动下,多个低端制造业工厂倒闭,很多人都面临失业。于是就会造成一段时间的困难过渡期。一方面来说,这确实能够创造就业机会,一方面来说,也可以让更多的人进入今日社会的新型工作类型:服务业。服务行业也会创造无限可能性,新的问题也需要我们步步解决(如何做好,比如“科技与狠活”)。
我认为,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加持下,我们一定可以让中国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