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人,脑主导人生;感性人,心主导人生。一直被心主导的我,心却一直茫茫然。大学前,一门心思为了上大学而学习,除了课本与教参,心无旁骛,那时的心是闭塞的。父亲车祸后,纠缠于家庭中的种种矛盾,自责于担不起睦家兴家的重担,那时的心是堵塞的。由县城到广州这个都市,脚步追不上灵魂,心是混乱的。真想好好安顿安顿这颗“心”,但是越用力越糟糕,自己与他人、自己与自己似乎一直拧巴着。
购书中心偶然间看到《让心如静》,“让心入静”四个大字俘虏我的心,立即购置。买后却束之高阁,外借返回后,书又被静置。某个失眠的夜晚,突然打开了这本书。卡片、三行留言触动了我的心:是时候读这本书了!于是失眠之夜就有这本书和看过这本书的人陪着我了。
克里希那穆提反反复复地讲的就是“认识自己,在关系中认识自己,用体察当下的方法认识自己”,庄子一个“心斋”就替他概括了,但是正是他的这种重复,一次又一次地引导我用减法面对生活的难题。庄子说“得鱼忘筌,得意忘言”,克里希那穆提也一直主张抛却方法、抛却目的,顺其自然的无法之法才是方法。
那天,给母亲打电话,她抱怨弟弟不听话,我打断了她的絮叨,不自觉地批评她多操心。挂电话后,突然觉得心很是不安,再次打电话,邻居婶婶接的。原来,挂电话后,母亲放声痛哭,引来婶婶一探究竟。又想起许多年前,因为丢了一只母鸡,母亲坐在地上,呼天抢地痛哭的情景。母亲怎么能这样?为什么不考虑考虑这样哭带来的影响呢?到底要我们姊妹怎么养老呢?婴儿丧父丧母、中年丧夫,母亲的一生多么不容易啊!姐姐对母亲的抱怨……种种情景、各种思绪充斥着心田,烦躁极了。夜里突然醒来,白天的各种情形又在脑海心田回放,心更加躁,打开书“你不要去想象,不要费力地去听,就只是聆听”,是的,母亲的絮叨、哭,只是她对这个世界的一种反应,我聆听就是了,我无需去改变她的思想、她的行为方式,也无需给她解释孩子们大了有自己的世界了,我只需聆听她的絮叨,不解释不批判不接受不拒绝,我把她的话放电影般重新过一遍,我聆听到了她只是想找个人听她絮叨絮叨满肚子话的,这些话充斥着她,没有人听,她很难受。她向子女们絮叨时,要么被打断,要么被驳斥,要么被忽视,她很孤独无助……我在聆听中渐渐睡去。第二天再给母亲打电话,就是聆听,听她絮叨谁家孩子孝顺、谁家孩子不孝顺,听她絮叨弟弟的不听话、姐姐的脾气大,听她说想让我在身边陪伴,听她说她在忙什么……这是我第一次,抛却“我”与母亲聊天,自小与母亲分离导致的隔阂感貌似没有了,往往昔那种思维差异滋生的排斥感没有了,我第一次体验到我与母亲之间情感的流动。
认识自我,只有在关系中才能认识自我。与母亲的这次交流,我感觉很舒适。我开始留意、回顾与他人交往中的行为模式。我意识到了我在人际关系中的思维模式:或者急于回应(认同与反对),或者担心出错而沉默。两种模式背后都是用思想来应对当下,而不是用体验、融入应对当下。克里希那穆提说“知识、思想有碍于成长”(大概意思),是的,知识思想很多时候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也不利于认识自己,也会导致心灵的混乱。而宁静的心,恰似自由流淌的渊水,静而不止,灵活的、新鲜的,认识自己是静心的开始。
抛却往昔,不念未来,活在当下——此时此刻,感知体察,让心脑都保持空灵而不虚无的状态,才能好好地处理人事同时让自己轻松舒服。我试着让自己这样行动起来。【消除恐惧】工作中传真机、打印机出故障,我顺其自然,我不再惧怕换零件啊修理啊被同事议论(其实很多时候,议论也是自己假想的),不再担心一遍一遍地传真上级传真室态度不好。发传真的时候只是认真地发传真,失败了就暂停一下,过一会儿再发,传真机似乎用得顺畅了许多。【消除固执】起草文件,某些想法用词被领导否定、批评,那就按照领导的意图更改,毕竟领导与上级领导的思维更接近,不再执着文字运用。【消除内耗】与同事聊天,就好好地听,慢慢地说,即便说错话了,也不再长久地咀嚼自己错在哪儿了,应该如何回应了,是的,他们说话暗藏玄机由他们去吧,我不能秒懂话中话也顺其自然吧。【消除臆断】老公啰里啰嗦地发号施令,那就聆听他话语中的好心吧;他说加班、酒场应酬是为了我们为了家,那我带娃帮他花钱呗(哈哈)。他人回应自己慢了、晚了,不再执着地等待,不再设想为什么怎么了?【消除欲望】旧友日渐疏离,新友难以培养,这是自己慢热性格所致,其实人生之路,越来越多的是自己与自己相处;工资在比照种更低,不过在比照种,自由时间很多,不是吗?
失眠不再是煎熬,白天填塞到心田里的杂乱,被书的流水冲洗走了、洗刷了,心洁净了、安静了。
书读完了,对自己也梳理了一遍,原来自己挺简洁的,只是自己用心把它搞复杂了,反过来心又被它搞凌乱了。《让心入静》暂且让我心安静了很多、洁净了很多,让自己的工作生活也顺溜了很多。但是这种状态不是出自于自然而然,是努力如此才得如此,这不符合克里希那穆提的无为之为,书被尘封后,心还会旧态复萌吗?所以这本书就继续当枕头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