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6460108/0a2b56d83e4857d4.jpg)
我想,不惑之年可能是人生的一个分水岭。许多想法在这个年龄开始变化,连我的阅读习惯都改变了。以前读到好书,巴不得一下看完,阅读的心思是急切激动的。现在读好书,却是尽量放慢阅读的速度,唯恐漏了一点细节。这种体验类似小时候吃糖果,糖果很难得,吃的时候一点点慢慢舔,让甜味点点丝丝在口腔融化。糖终于缓缓慢慢地吃完了,记忆深处也永久地留住了童年吃糖的甜蜜体验。
徐建平《飘飞的鸟》终于慢慢读完,慢读让我的思想随着文章一次次飘飞。读到《孤独书》的时候眼眶会潮润,为那颗孤独高贵又寂寞的灵魂感动;读《瓶子里的小人儿》心里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共鸣,生活中那些手里攥着钱权的人不就是这样颐指气使的么;读《花神》为作者的闲情逸致与娴熟的写作手法倾倒......
《飘飞的鸟》是一本记录作者生活思想的散文,我与作者未曾谋面,却感觉与他如此切近,甚至作者倏忽而过的思想灵光都能从书中读到。慢读《飘飞的鸟》的过程就是思想上随着作者的笔触一次次飘飞的过程。
“闲云孤鹤”部分最让我沉思。跟着作者的笔触联想身边的各种人,思考人与人的关系,想到人作为人的无奈,思考自己该如何更好地做一个纯粹的人。四十年来浑浑噩噩地生活,似乎未曾认真想过自己真正想要些什么,似乎也未曾有特别坚定的理想和信仰。跟大部分人一样,我经常还有抱怨生活的情绪。我想我与金沙书友们读这本书的许多体验是相同的。我们在群里交流,徐水平老师说,“除了风花雪月,或许生活中还有更多需要作者关注的东西。”吴梅英说,“读徐建平的书,有一种想要改变自己,努力蜕变的挣扎。”金沙的书友全是老师,都是知识分子。作为老师,其实我们最应该有徐老师笔下的那种清高,应该有那种敢于与污浊世事对立的勇气,有对苦难的敏感与关怀,那样才能引领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个纯粹的人。然而我们很多老师没有这样,我们只是把教书看作一个与其他行业相同的职业。我们总是抱怨教育制度不行,社会不行,也许我们更应该反思的是自己。作为老师,我们到底缺失哪些精神底蕴。
“四十不惑”,人生已过了繁花似锦的春季,火热激情的夏季。我的人生到了成熟冷静的秋季,是要考虑开始真真实实的生活。对财富,对利益是该有冷静的认识,而不是盲目的追逐,追逐不到又痛苦不堪。当我思考着这些问题的时候,非常有幸地读到了《飘飞的鸟》。《孤独书》《降一米》《断雉》《瓶子里的小人儿》《岁末物语》让我更清楚地知道,作为人,作为老师,我该坚持些什么,我该如何真实地去生活。
当我今年想着这些问题的时候,我忽然感觉自己老了。甚至读着“闲云孤鹤”这部分的时候,脑子中跳出来的作者形象也是很老的,甚至是孔子那样长须飘飘的样子。我知道我不会无端地在今年就忽然样貌老去,书的作者也只有五十几岁。那么这种老的感觉必定是心态上的一种改变。这种心态的改变竟很大地改变了我对人对事的看法态度。对生活中的各种事不再心急火燎;对别人,即使是以前不喜欢的人,也多了许多的宽容和理解;生活上许多时候更愿意安安静静地读读书,做做饭。貌似真是变老了,但似乎又很享受这样的状态。内心安静平和。安静平和的心境之下似乎更能品咂出生活的原味。由此,又不由得想象,二十年,三十年后,当我真的老了的时候,会不会思想认识上,对人生的态度上有更高的高度,竟会想到“渴望年老”。“渴望年老”其实并不是对年龄数字变大的渴望,而是说在时间的历练下,希望自己思想上有一天也能达到作者这样的高度。因为现在不能,所以寄希望于年老的自己。
《飘飞的鸟》每一篇文章都是精品,每一篇文章都独有特色。所以,每篇文章的阅读体验都是新鲜的。但对书中四个部分的喜爱程度还是有不同的,我对书中四个部分的喜爱程度跟书本四个部分的编排顺序是一样的。最喜欢第一部分的原因上面已述,文章的思想深度已带动了我思想上的一次升华与蜕变。或者说,我在这个年龄上本来已开始了人生思想上的升华,而徐老师的书更坚定了这种蜕变的勇气。“他乡笔记”中倒比较喜欢《云南六天》的幽默诙谐,《痴人说梦》中美妙的想象,《黄皮湿地,以及部分细节》中的奇特与迷离,《在新马泰的皮肤上行走》的幽默有趣。
“田园将芜”部分,我读到了作者对田园,对土地,对家园的痴恋。作者细细触摸乡村,感受乡村,哀叹没落的乡村。如果说“闲云孤鹤”体现的是作者对人内心的关注,那么“田园将芜”尽显的就是作者对纯朴乡村的人文关怀。作者似乎把龙泉的乡村都“写完”了,“写完”的意思是作者把龙泉乡村的方方面面都详尽地进行了描绘与反映。我出生成长在龙泉最偏僻的农村。对农村,对田园有一种天然的亲近。在作者细致的描绘中,我一次次地回望我的老家,感受乡村的脉动与呼吸!
“时光倒影”部分的一篇篇文章仿佛是一段段泛黄的胶片影片,影片中有小脚的外婆坐在厚重的八仙桌边喝茶的身影;有揪着表姐头发不放的小男孩;有扛着猪头的蓬头垢面的少年……我的思绪由书本飞出,也有了自己的“时光倒影”:大着肚子还在操劳结果肚子压到钉子上死了的没见过面的亲外婆;不给妈妈吃饱饭早早把她嫁掉的不亲的外婆 ;跟着父母背竹子到五六里路外去卖只为喝瓶汽水的我和三姐……
《飘飞的鸟》的文字句子也是精彩到了极致的。读的时候,忍不住拿了铅笔划精彩的句子。犹如我女儿读书,老师要求要摘录好词好句一样地去读划。比如“我望着时光的雉影,清晰地看到从那上面,日月变成砖头,一块一块掉落的情形了。那是一些用天来计算的日子,或者用星期,用月来计算的日子,毫不含糊地,富有节奏地一块一块地掉落,无声无息,永远淹没在萋萋草丛里了,不见丝毫踪影,令人悚然”。作者把无形无情的时间的流逝写得如此形象精确让人叹服。还有“大家在风雨里一撮合,决计去一户农家小憩,把黏附在身上多余的令人发慌的像胶水或者浆糊一样的时间处理掉。”“关于心情,我时常有梅花开放的感觉。”这样精彩的描写修辞书中俯拾皆是,读时让我时常又惊又喜,唯恐漏了一个好词一个好句。
最后翻开了“跋”,读到这一段:“这是一场守望,历时半个世纪,窗户上的眼睛将渐渐变得苍老。这是一场模仿,过程将用掉他的一生。他模仿鸟们在山与水,在时间深部和他乡,在田野、乡村、亲情、爱情、俗世以及远方飘飞。用真的文字抵达思想的彼岸,如同鸟们在蓝天的书写,抵达形而上的自由。”我的眼眶又潮湿了。我想,用我人生剩下来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我也能用我的方式达到一种形而上的自由吗?如果能,我会流下欣慰的热泪,如不能,我更会泪流不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