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线上培训内容其实是“教师如何关爱留守儿童”,看完了学习内容,我觉得老师讲的和我们实际遇到的问题还是有些不同,所以结合老师讲的,我想说说我在工作中遇到有关留守儿童的问题。
我们学校所在的村子离城区不过十公里,好多学生家都搭了蔬菜大棚,镇子附近有座工业园区,也有些家长在园区上班。要说“留守儿童”,我们学校总共不超过十个,可就是这不到十个的小孩子,也会让老师头疼。关注留守儿童一直是学校的重点工作之一,我们学校每学期都会建立留守儿童档案,登记学生还有监护人的信息。
就以我班上的“留守儿童”为例,一个学生的父母在上海打工,另一个学生的父母在新疆。家长们外出务工目的也是为了改善家庭经济条件,为自己的孩子接受教育提供更大的可能性,当然也有孩子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变的坚强,懂事,但是总体来说这些孩子在教育上的缺陷那是不可避免的。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
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一个孩子有着直接、持久的作用。我们所遇到的留守儿童都是父母在他们刚上小学——有些甚至更早——就外出了。这样的分离会让孩子的亲情观念日渐淡薄,而有些又强烈渴望与亲人的情感交流。
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这些孩子性格内向,不善交流,遇到困难缺乏帮助和指点,对一些错误的行为和做法不能分辨,不能及时得到纠正。
他们在家里的生活学习主要是爷爷奶奶照顾,对于孩子的约束和管教祖父母总是显的力不从心,在学习上很难辅导,在生活中过分溺爱。最重要的是,老人因为身体原因,加上还要做农活,普遍喜欢安静一点,对于孩子的性格成长不利。
我班上那个父母在上海的男生,自我教他开始,我没见过他的笑容,上课不愿意回答问题,写的字都是挤在一起的,又难看,作业本又不能时时保持干净,成绩也是中等。下课了他的玩伴也只有一个从小失去母亲的小男孩,每次看到他俩在一起待在墙角,心里都会堵得慌。
我曾和当时的班主任一起利用午休时间去他们家做过家访,家里是爷爷奶奶,从他们那里了解到,孩子的父母只在过年的时候回来,不到半个月就走了,这个孩子每次都会偷偷的哭。我们聊天的时候,谈起孩子性格内向,不爱说话,我发现孩子的爷爷奶奶就不怎么爱说话,通常都是我们问,他们答,也不是个性格开朗的人家,当时心里就在想,这样没有活力的家庭也不可能养出个笑口常开的孩子。
班上另一个女孩子,她的父母在新疆,也是过年的时候回来,她有一个小一岁的弟弟,爷爷是个很健谈,很精神的人,这个女孩子性格很活泼,也爱笑,但是爷爷说他管不住,回家后作业不做,只看电视。这个女孩子的问题是话太多,上课不管和谁做同桌,她都要拉着人家聊天,而且一个八九岁的女孩子有些习惯不太好,也许是爷爷奶奶忽略了,我曾见过她大冬天穿一双布鞋,也见过她穿一条黑色裤袜直接来学校。
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
学校是学习的主阵地,是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终身学习品质的基础。
我们学校目前只有五个班,平均一个班十三个学生,有十二名老师,这样的师生配比看起来教学应该很简单,可是事实上老师普遍感到很累,是心累。如果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缺席了,没有完成他们的“教学任务”,那么学校的老师接手后就会出现各种问题,别的同学不说,单说留守儿童。我们在对留守儿童建档后要进行心理咨询的(虽然不是正规的,但是做个倾听者还是可以的),和他们聊聊父母的工作,聊聊学习,聊聊生活,然后记录在册,有问题了和父母沟通,一起协商解决办法。
我们在了解过这些孩子的情况后,也会在学习上格外的关注,会随时和家长交流。但有时候老师都是一厢情愿的,我曾经一个学期要不来一个家长的电话号码,加不了家长的微信,如果不是这次疫情,他们可能都不知道孩子的老师姓什么。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我不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只是针对我所了解的记录一下。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看到其他同学与父母朝夕相伴,相比之下会感到失落和自卑,有些孩子会不爱与人交往,而爷爷奶奶对孩子往往是溺爱、照顾过度或者忽视,很容易造成孩子任性、孤僻、冷漠等问题。有些孩子在与家长或者老师交流的时候会产生逆反心理,不受约束,不听管教。有的又会特别敏感,对于家人或者老师同学的话会过分理解,容易陷入消极的情绪之中。
如何关爱留守儿童
家长要明确自己的责任,不能说把孩子往学校一塞就叫教育。不管平时工作有多忙,都要尽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联系和沟通,不要只谈学习,应该全面了解孩子的心理、身体、生活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另外家长也要主动与老师联系,让老师知道这位家长是关心孩子的,加强和孩子及爷爷奶奶的沟通,随时了解子女的变化。
其实每次开家长会我们也会建议家长留一个在家照顾和监护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作为监护人要有责任感,毕竟父母能监督和指导孩子,也不会过分娇惯。
在学校,主要是班主任和学生的交流比较多,对于学生的不良习惯和问题,要及时处理,耐心地进行说服和教育,定期家访,和家长沟通交流。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学习态度、生活习惯,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鼓励他们多参加文体娱乐活动,让他们融入集体之中,消除他们的孤独感、自卑感,让他们感受到来自老师和同学们的关心。
其实我们在改变不了父母外出的现实情况下,还是要引导孩子学会调整自己,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我们也要把爱的目光投向他们,让他们在爱的阳光下健康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