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过好年 2019年2月第二周周记(总第0014篇)

过好年 2019年2月第二周周记(总第0014篇)

作者: 秋静岳 | 来源:发表于2019-02-10 15:29 被阅读17次


PART 1  本周迭代

从上周,开始了自己的单词背诵计划。

暂时的目标是50天拿下托福。

不管是未来留学,还是现在工作需要,词汇都是自己在英语方面欠缺最多的。所以也很想在这50天内,通过每天100词的微习惯好好给自己补补课。

百词斩“英语达人”是个很有趣的内置小游戏,相当于出七道词汇题两个人PK,谁对的多,做得快,谁就能上分。一路轻松打到第二级之后稍微有点勉强了,希望这个月底至少能冲上王者。

之后也会在周记里分享自己背单词的经验。

PART 2  过年的意义

返乡,也是认识这世界的窗口。

你的收获,取决于自己是否足够开放。

2.1

对于我来说,过年是一个很好的观察世界的机会。

如果工作时我会提起十分精神,在春节期间我反而会提起十二万分的精神,去行动、观察、感受我所见所闻的一切。

因为工作的机会天天都有,但春节每年只有这么一次。

2.2

在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进程中,中国居民的主要社会网络,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传统社会网络,开始变迁到以工作社会网络为基础的现代社会网络(李平、朱国军, 2014)。因此,每一个从大城市返乡的人,都会因为这种社会网络环境的转换而感到或多或少的不适。

在这个大背景下,还有习惯与习惯、观念与观念的碰撞。

碰撞的结果,酿成一句吐槽,就是:

我想我们对这些碰撞可以更开放些。除了逆反、吐槽和无可奈何,这背后的痛苦也是我们该好好反思一下的。

2.3

费孝通先生在他的著作《乡土中国》中提到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为何农村人智力不差,农村曾经却多文盲?费孝通认为,农村多文盲的本质原因是在当时的农村,文字无大用。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文字无用”简直是荒唐至极的说法,但是在以前的农村却是事实:在曾经的乡土社会,鸡犬相闻的村庄里,文字传递信息的效率、准确度、包含的感情都是大大低于语言的。如果通讯基本可以靠吼,学写字的意义又在哪呢?远方有来信的话,让村里唯一会识字的教书先生读一下就好了。

回到春节回家的话题。在很多时候,春节期间长辈和晚辈观念的碰撞,也是源于类似的对同一概念的不同理解。

在外打拼的孩子,认为更重要的是“梦想、能力、规则”,在老家工作的父母则觉得更重要的是“家庭、关系、传统”。因为二者平时的生活是割裂的:一边是被“能者居之”主导的现代职场,一边是被“关系优先”主导的关系网络;一边是平时躲进小楼成一统,周末和老同学朋友轰趴到天亮的社交方式,一边是邻里乡亲鸡犬相闻的老城故事。

两种截然相反的生活方式,必然酝酿出不同的观念。

2.4

所以,春运的意义不只是每年一次的“人口大迁徙”,也是每年一次的“思想大交融”。

这种交融会带来“擦伤”,但没有必要把疼痛夸张到那么大的程度。离疼痛太近,就离感情太远。总想着自己的观念被否定,就会忽视了这种交融里弥足珍贵的:七分亲情,两分不舍,还有一分对逝者不可追的遗憾。

近距离体会“父母长辈爱你的方式”是春节期间对于孩子来说很重要的一件事,只是很多人对此只有一个评价:“烦”。只是这里有一个责任需要划清:

让这种沟通不烦,是谁的义务?

我觉得更多该归于小辈,毕竟,他们常自诩更加年轻开放。

2.5

事实上现在很多年轻人反而抱着“一切传统的都是陈规陋习”对家乡的一切大倒苦水。可与此同时,也是同样的规则和行为方式,在支配着他们之外的世界。

所以我们可以不接受传统,我们也可以自信地认为传统会在一定的时间后消亡,但我们不能因为是我们不习惯的,便觉得传统都是错的。比如,一家人的关系维系和一个组织的团队建设的道理同根同源。我们虽然可以挑选我们的社交圈,但社交圈的基本规则我们依旧需要遵守。

而除此之外,或多或少,人也是免不了要同自己舒适圈之外的世界打交道的。

2.6

因为返乡,所以每个春节也成了我的学习之旅。从开始我就没有抱着休息的心态度过。

如果工作时我会提起十分精神,在春节期间我反而会提起十二万分的精神,去行动、观察、感受我所见所闻的一切。

返乡,也是认识这世界的窗口。

而你的收获,取决于自己是否足够开放。

PART 3  流浪地球的过度解读

3.1

比起行星发动机和点燃木星的可行性,流浪地球更大的“bug”,或者说应该提出疑问的点其实是:

面对空前的灾难,全人类真的能在短暂动荡后走向空前的团结么?

3.2

除了在少部分作品里,社会科学的要素在科幻作品中常常被当成背景一笔带过。

比如《流浪地球》的原文就提到:流浪地球计划启动时,宗教瞬间消失;而刻骨铭心的爱情,也在对死亡的恐惧和不安新的环境中变得不被理解。

但与此相矛盾的是电影中特别具有生活气息的地下城。在那里,是一个现代社会的地下复刻版。人们生活,学习,交流,相爱,偷情,偷情被抓,做地下交易,然后在意外中死去或者得救。

这会是一个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宗教或爱情的社会么?

显然不会。

看科幻作者的行文时,我们总会觉得比起太阳爆炸这种大事,宗教、货币、婚姻这种概念,不过是故事中可以随意抹的零头;但另一边,我们面对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地下城时,又觉得未来一定是这样的,而不是一个完全冰冷的钢铁世界。

这种矛盾的源头在于:我们的理性总是在幻想抹去一些延承已久的习惯、观念是如何容易;而我们的潜意识又总提醒我们,没有它们,我们更难存活下去。

3.3

让人类在《流浪地球》的故事中活下去的不止是行星发动机和被点燃的木星,也有传承至今的社会和文化因素。

如果说《流浪地球》提供了我们这个时代稀缺的宏大叙事,那么我们不妨从一个更宏大的视角去理解它:

假如曾经有一万个碳基文明曾经面临恒星膨胀的危机,而结果是很多文明失败了,而开始流浪的地球是成功者之一。那么,请问地球在哪些步上走对了?

在思考这个问题时我们可能才会意识到:

很可能会有很多文明,会死在“面对灾难能否空前团结”的第一步。

那么然后,换一种问法:

给地球一万次重来的机会,你觉得人类文明有多少次能成功延续呢?

我们真的能保证每一次机会中,人类都能达成这种“空前的团结”吗?

3.4

所以,《流浪地球》电影和原著很大的不同点在于,它具体描述了一个人类空前团结的愿景。在这种愿景下,虽说小的混乱和无序依旧存在,但整体上,是团结的,是向前的,是相信希望的。

如果说行星发动机是“自然科学幻想”,这种愿景,我们也不妨叫它“社会科学幻想”。

我以为《流浪地球》是在讴歌这幻想中人类的精神——不是仅仅局限于一个国家,一种文化,一个文明,或者一套体系,而是能团结至此,行动至此的人类整体。

甚至更抽象一点说,能做到《流浪地球》中人类这个程度的“智慧生物”,都值得尊重。

把整个故事搬到潘多拉星球上,让纳美人去演这出故事,我们一样会为之动容。

3.5

这种对未来社会和对危机消除形式的“幻想”,是反英雄主义的。这也是这部电影广受赞誉的原因之一。

英雄主义总是告诉我们,英雄是如何伟大,英雄在做出选择时是如何艰难。但《流浪地球》告诉我们,从来没有什么英雄的选择——只要我们是这样的人类,我们中的很多人都会这么选择。

课本上的内容总是苍白的。人只有在体会过了绝望,才知道希望是如钻石一样宝贵的东西。人也只有体会过了拯救世界的并非英雄,而是每一个人类的共同力量之后,才知道什么是印在课本上的“人民史观”。

整个《流浪地球》,就是相信“我们的努力会拯救我们自己”的一群人,最终,拯救自己的故事。

3.6

所以,面对一些镜头中倒在路边的救援队成员,我们不能说那次救援“失败了”。

在杭州沦陷,苏拉威西救援被人抢先时,我们也不能说之前牺牲的人“白死了”。

在某支队伍的视角下,是否为了救援全力以赴永不丧失希望是一个“0或1”的选择;而在整个人类的视角下,“有百分之多少的队伍会全力以赴”却是个从0%到100%的连续参数。

回到最初的那两个问题——

什么样的智慧生命更有可能活下去,是100%救援队伍不论何种境地都能全力以赴的那一种,还是只有少数救援队会选择全力以赴的那一种?

影片后期,一丝希望尚存时,韩朵朵全球广播后,很多车辆选择掉头继续可能性为0的救援行动。

从某种角度上说,选择掉头的车辆的比例,就是人类作为智慧生命的高度。这个种群中的这样的生命体比例越高,在关键时刻出现的英雄也就越多,这样的生命在同样的危机来临时,就越有存活下去的可能。

因为这个比例突破了一个极限,最后加入救援的人才会突破一个极限,流浪的地球才有机会走出崩解的洛希极限。

这个极限,是影片没有明示的人类的伟大。

3.7

高晓松在《晓说》中采访时问刘慈欣是否对人类悲观。刘慈欣说,我是很乐观的。

乐观,总要有个根据。

我们无法真的来一次“太阳毁灭”的演习,看看人类在关键时刻作为一个群体会如何行动。但至少,在当下,我们能看到无数的个体,被一个全人类团结对抗灾难的故事感动,并相信着我们在绝境中一定会如科幻故事里一样团结。

面对空前的灾难,全人类真的能在短暂动荡后走向空前的团结么?

我不知道。

我只能说,如果世界被相信人民史观,相信人定胜天,相信人类终能团结,并永不放弃希望的文明主宰的话,这个愿景更有可能实现。

人类也会因此更有可能存活,成为更值得尊敬的智慧生命体。

以上,是我对中华文明强大的一种表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过好年 2019年2月第二周周记(总第0014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zxx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