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实先生于今日7:40仙逝于西安,享年73岁。大约在十一点我从朋友圈的到了这个消息,一时震惊得无法言喻,将这个消息告诉正在看《白鹿原》的友人,现在想写通过书写的方式寄怀悼念陈忠实先生。
《白鹿原》是陈忠实先生的代表作,同时也一度是人们心驰向往的诺贝尔文学奖假象作品,为什么是假象作品?因为《白鹿原》从未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作品,而且诺贝尔一般不会将奖项颁予逝者,老舍先生就是这样与诺贝尔文学奖檫肩而过的。纵使作品极佳,但陈忠实先生也几乎注定与诺贝尔无缘,实感可惜。
虽然每每提到诺贝尔文学奖就会觉得十分高端大气上档次,但在我心目中,中国还是茅盾文学奖最具有权威性。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也总是有深度有广度,令人深思,更重要的是,文学认同感强烈。很多人认为《白鹿原》模仿《百年孤独》,但在我的思维空间中,前者我能看得懂能试着理解内涵深意,后者则让我出现名字记忆困难和文化习俗不理解的尴尬境地。同样的恢宏长篇,同样以家族故事为主线,但却是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深意,或许拿两者作比较都是无意义的。
陕西的作家一直都是我的偏爱(例如,路遥、陈忠实、贾平凹),虽然生活在大东北,只去过一次西安,但仿佛能够真实的感受到陕西的风土人情。我猜,要么是我的祖辈的祖辈生活在西安,要么就是陕西作家的思维构架清晰文学功底深厚,让外乡人有真实的感同身受之感。读着读着,就进入小说当中;读着读着,就想笑;读着读着,就跟着哭。曾经有一位读者用一个字概括陈忠实先生的作品特点:精。概括得十分到位,故事架构清晰且每一个细节都让人深思其内涵意义。白灵的死为什么有玄幻色彩?白孝文为何杀掉黑娃?朱先生的预知能力怎么来的?罂粟的种植,白嘉轩笔直的背、田小娥的怨灵,鹿兆鹏的政治道路都是那么的让人有好奇心,让人想要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我读过的文学作品不多,要是让我心中排位的话,《白鹿原》肯定排在前几位。熬夜也要看完的书,它应该也是仅有的。
看过《白鹿原》后,百度百科过作品,查询过知乎的相关问题,豆瓣看了电影的影评,却从未查询过作者陈忠实。没想到,第一次查询陈忠实先生生平事迹,背景就已经变成了让人心酸落泪的黑白色。照片里,陈忠实先生穿着旧衬衫和老款西装,双手相握坐在草地上看向远方,我猜他当时在想,记者能不能快点照完?我这个表情不知道可以吗?是不是不好的照片就不会采用啊?也或者是与白嘉轩隔空对话,你还好吗?我很好。什么都看不见了,世界是不是更美好了?
小学课本中陈忠实作品《青海高原一株柳》最后一段话: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命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终于造成了高原上的一方壮丽的风景。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陈忠实先生仙逝了,却成就了一片文学绿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