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有些人因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说到了陪伴,我也想说几句。但没想到一说就多……
时下,“陪伴”已是一个时尚的话题。“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陪伴孩子成长,就是重回生命最初的快乐时光,是一件多么值得我们感恩的事情”。……
尤其陪伴孩子,更是已成为全社会的关注点。留守儿童,因为没有父母的陪伴,几个孩子一起去采莲,掉到河里无一生还,成为所有听到这个消息的人的痛;哪吒,因为没有父母的陪伴,给观者带来了无尽的反思……所以年轻的父母都开始想尽一切办法,最大限度地去陪伴孩子。于是,我也开始思考自己的童年……
父亲是一名知情,父亲、母亲带着我们姐弟三人生活在一个偏僻的农村,那里对于我们来说举目无亲。奶奶家姥姥家都在四平,虽说不太远,但对于那样的年代,交通工具无非是骑着自行车来往,所以我们几个也是很少去的。从我记事起,就从没有过父母陪着我们一起玩的记忆,都是看到他们不停地忙:父亲在中学教书,每天都下班很晚;母亲在生产队干活,也不曾有休息的时间。即使他们都回到了家,大家吃过了饭,小小的煤油灯下,父亲在批作文,母亲用针线一针一针地为我们缝制衣服 、鞋子、书包,她的活仿佛永远也干不完,因为全家人的做完了,邻居还要求她帮着做。而我们姐弟三个叽叽喳喳地或打闹,或安静地挤在煤油灯下看小人书……
可是我们孤单吗?没有!我们需要父母的陪伴吗?从没想过这一问题!因为我们每天都有一群一群的孩子在一起玩!我们一起跳皮筋,跳绳,下五边,用高粱秆插上针作箭、柳条绑上绳做弓练射箭;夏天到河边捉泥鳅,下雨天踩在泥里看着软软的泥条从脚趾缝里挤出来,摔泥娃娃,看谁的声音响;冬天更是有意思:下雪天堆雪人,打雪仗;端来一盆盆水浇在院子里滑冰;临近过年时,还会找来木头做高跷,几乎每一个都是做好了,刚一上去就散花了,但还是不停地做;也会找来高粱秆,五彩的纸做灯笼,当把蜡烛点燃的那一刻,那种兴奋真是无以言表;有时也会拿来小罐头瓶,围上彩纸,里面粘上小蜡烛 ,点燃,用细绳缠在瓶口,拴在小棍子上洋洋得意地提着左邻右舍地串门……和小伙伴们一起放鞭炮,还记得有一次为了显示自己的勇敢竟然拿着小鞭不撒手,结果把手崩得发了黄。我们也会跟着秧歌队从这个村跑到那个村 ,围着唱二人转的人看来看去。还曾记得在跑的时候被狗咬,在挑好看的玻璃和破碗后,砸下五边的子一次次被玻璃扎……现在回想起那时候的游戏居然有这么多惊悚的,但不曾记得哪个家长因为危险曾吆喝着不让我们玩,因为我们不打扰他们干活就好。我们当中的任何一个孩子也从不因为没有家长的陪伴而感到孤单寂寞,相反,没有他们的打扰,我们玩得好尽兴!上学的时候也从不曾有父母的接送。还记得一到冬天,大地里的积雪有时会积得半米来高,没有穿过羽绒服的我们一不小心掉在雪里,再爬出来也不曾有半点苦的感觉,还常常觉得很好玩。遇上鹅毛大雪的日子,也不会有雪假,把小手放在袖子里,感觉脸上是真的被西北风吹得如刀割一般。电视 也只有到生产队长家里才能看。记得看《霍元甲》的时候,生产队长家里里三层外三层都是人,比现在的电影院都火。吃的除了逢年过节是细粮,平常就是高粱米、大饼子、玉米,黄瓜、柿子、豆包就是我们的零食,但也从没想过这样的日子有多苦,或许因为从来不知道甜的日子是什么样吧!直到现在回想起来,和现在的幸福日子比起来才知道那是真的真的很苦!
我们不但没有请求过父母陪伴,相反,还常常主动要求加入到他们的队伍中捣乱。父母种地、施肥、除草、拔多余的苗、撒农药,尤其是盛夏的时节,在地里穿梭拔了(liao),胳膊被叶子刮得火辣辣地疼,和他们一起打柴,一起挖野菜(记得有一次母亲要去挖野菜,我非得要跟着,母亲说这次不行,因为近处的地里被大家挖得差不多了,要去很远的地方挖。可不管怎么说,我就是要去,母亲拧不过只好答应。那一次是真的远,远到我后来根本走不动了,但却一声不敢吱。直到走回家中的小院,我才放开胆子坐在地上嚎啕大哭起来。以至于今天家里人还会偶尔提起当成笑话讲[呲牙])。尤其是过年的时候,大人们都会找来报纸,后来是稍漂亮的纸糊屋子,我们也会忙前忙后跟着打下手。包豆包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上手,尽管会包得里外发烧,但不管干多干少,都会跟着干!“陪伴”一词我们的大脑里就从不曾有过!
而今,相比较而言,父母的陪伴肯定多于我们小时候。可孩子们为什么会觉得越来越孤单呢!今天的生活和我们小时候比,肯定也是天壤之别 ,可孩子们为什么回觉得一点也不快乐呢!也许确实缺少陪伴,也许确实学习成为负担……但也或许只有一个人只有吃了黄连才知道糖果有多甜;只有没了书读 ,才知道读书有多幸福;知道父母如果没了工作生活会怎样,才知道原来工作似乎比陪伴更重要!当然,忆苦是为了思甜,而不是真要回到苦中去!所以呼吁父母陪伴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让孩子懂得,他们的父母为了生存,也有许多的情非得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