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的价值是帮助产品建立与用户之间联系,并且在其头脑中生根发芽,成为某一类产品的代名词。
特劳特在《定位》中告诉我们。想要快速的占领用户心智,需要具有独特的定位,并在这条赛道中成为第一,但伴随着今天越来越严重的产品同质化,占领用户心智需要快速的与用户产生共鸣,就像在一群人中,你最容易记住的往往是那个与你有共同话题的人。
那么,应该如何正确的引起用户的共鸣呢?本书中,作者把引起共鸣的因素总结为8大因素,分别为三大外部条件(情绪、标签、角色)和5个自身要素(联系、压力、情节、落差、发酵剂)我们一个一个来。
一、情绪
乔纳.博杰在《疯传》中同样提到了情绪,他认为情绪是引起用户分享的五大因素之一,在本书中,作者认为情绪像病毒一样会传染,并且,愤怒的情绪往往更易于传播,像是南海事件、魏则西事件,以及最近沸沸扬扬的中美关系。这些事件的传播都有情绪的推波助澜。所以关注能够激发用户情绪的热点事件是运营人的必备技能之一。并在此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正面观点,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则更是大大的加分项。但是在热点事件的选择上一定要注意尺度,千万不要吃“人血馒头”。
二、标签
人的一生要接收到无数的信息,其中不乏掺杂着大量的垃圾消息,就像电脑一样存储的信息过多,运行就会迟钝,就容易在关键的时候掉链子,大脑为了避免背过多的信息搞到宕机,不得不给每一条有用的信息打上标签,像是提到诗仙你就想到李白,提到锤子就会想到罗永浩一样,标签十分容易让你的产品在用户心中站住脚,因此,我们看到许多事件被标签话了,例如:xx门,作者在文中写道,移动互联网的碎片化阅读对用户的阅读行为改变巨大,所以人们对于阅读的要求变得精简再精简,我们这一代人不会再像父辈一样阅读报纸时连夹缝中的广告都要阅读,所以我们开始重视文章标题,以期能够在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博得用户的青睐。同时文中也总结了好标题的几个特点:
1、能够勾起读者天然的好奇心
2、打破读者的固有思维
3、符合读者需求的实用性
4、用最少的文字携带情绪
5、符合用户搜索习惯
三、角色
《引爆点》中提出流行三法则,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法则和环境威力法。格拉德威尔认为要引发流行潮,最初的传播角色一定包括三种人,一是内行,二是联系员,三是推销员。本书中作者举了雷军创办小米的例子,这个例子大家很熟悉,我也就不再重复了,所以在角色这个点上,我认为作者期望传达的意思是让用户参与到产品成长的过程中来,而不仅仅作为一名使用者,这也许最近大家持续关注的私域流量池的观念不谋而合。
说完三大外部条件,我们来看下5个自身要素。
四、联系
人们在浏览内容的过程中第一关注的一定是与自己相关的内容,而这种“与我相关”又容易把人们带入到内容之中,在阅读乔布斯、马云等人的创业故事时,人们会自然而然的将自己置身与故事之中,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的“每一个转发创业故事的人心中英雄都是他们自己。”因此,作为一名内容生产者我们需要清楚的知道用户才是内容的主角,他们肩负了内容传播的重任。
让一个人对内容传播,你需要引起一个人的共鸣,让一群人进行传播,便需要引起这个群体的共鸣,人之所以能够结成群体,是因为互相之间有相同点,随着群体的扩大,个体会逐渐依附于群体,为了加强与群体之间的联系,人们会不断的关注与集体意识相关的内容,以获得群体的肯定,因此,我们输出的内容需要能够帮助用户进行自我塑造。例如,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初三年级学生的家长,这群人具有很大的升学压力,那作为内容创作者,要想让自己生产的内容在群体中传播,就需要帮助家长树立起权威的形象,那么在内容原则上,你便需要在缓解压力、政策解读、孩子发展等方面下功夫。
五、压力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三场战役在东汉末年众多战役中脱颖而出,流传至今的原因在于其共同的特点,都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官渡之战,曹操以2万兵力对抗袁绍20大军大获全胜,赤壁之战,孙刘联军约5万兵力阻挡曹操20万大军,奠定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夷陵之战,陆逊一场大火烧退蜀汉70万大军。作者在书中提到,在这种弱小的一方与强大的一方高压对抗的故事模式中,普通人非常容易把自己带入到弱小的一方当中,并且希望他们获胜。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看到的创业故事往往都是主人公从社会的最底层慢慢爬起。在压力这一章节中,作者提出来五种在内容中制造压力的方法,但从个人的角度来看这五种方法虽然很好,但利用起来难度较大,本着写文章能够给大家带来实际用处的初衷,这五种方法我就不一一展开了,如果有兴趣的朋友建议去读一下这本书。
六、情节
人们对于特定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的、简单化的观点和印象,被称为“刻板印象”,刻板印象的形成受生长环境、人生历经等因素的影响,其给人们认知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着对新事物的接受,所以人们总是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正是出于人的这个特点,企业才更愿意在人们心里树立自己的标签,加深人们对于企业的刻板印象,也就是书中提到的“脸谱化”李宗吾在《我对于圣人之怀疑》中讲了一个故事“南北朝有个张士简,把他的文章拿与虞讷看,虞讷痛加诋斥。随后张士简把文改作,托名沈约,又拿与虞讷看,他就读一句,称赞一句。”这便是“刻板印象”造成的结果。这其实也给我们提了两个醒
第一:在做内容输出的时候要刻意去树立品牌、企业在用户心中的形象。
第二:永远不要纠正用户的刻板印象,而是在现有印象基础之上对用户进行引导。
七、落差
我理解这里落差的意思是强调差异化,每天我们都会面对成千上万条信息,如何能够在这些信息中脱颖而出被人们发现并打开,是一门值得研究的学问,前面我们说过,人们只关心与自己相关的信息,其中也包含了与自己原有观念相关信息,所以为了引起人们的关注,不少内容创作者尝试制造与读者原有观念具有较大落差的内容,经过实践验证,作者总结了三种常用的方式。
1:打破常规,制造意料之外的内容,例如最经典的案例《寒门再难出贵子》打破了人们对于通过升学可以突破固有阶级的印象。
2:增强对比,强调差异,这种我们常在生发产品的电梯广告上见到。
3:用话题激活传播者的落差感。例如新世相的“逃离北上广”活动,使得其公众号3小时涨粉十万。
八、发酵剂
事物要想进行大面积的传播,除了自身具有传播的要素外也需要人为的增添一些小技巧,让传播的事件更长久。作为漫威粉,不得不说漫威是最会制造发酵剂的电影公司之一,几乎每一部电影都会为下一部的电影埋下伏笔,从而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想与讨论,而这便给了《复联》电影无限曝光的机会,这也是漫威热度一直压过DC的原因之一。
九总结:
共鸣是传播的基础,更是企业生存下去的必要条件,如何让用户记住你的企业,建立与企业的联系,是我们每一个运营人都要去考虑的。《共鸣》这本书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揭示了内容传播的秘密,能够给读者带来较大的启发。
1、人是情绪化的动物,合计利用用户的情绪,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
2、提升标签化能力,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用户痛点。但是要明白需求跟痛点的差异,经典的例子,配钥匙是需求,而无法正常进入房间才是痛点。
3、如何把我为用户创造了产品变为用户与我一起创造了产品,是我们需要一直思考的问题。只有将企业跟用户从你我变成我们,用户才会有更大的动力进行传播
4、第三点同样是对于与用户建立联系的思考,加强与用户的联系需要做到 1:加深在用户心中的印象;2:不断通过营造场景化强化用户印象。
5、产品与品牌形象要一致化,并且对外输出的内容要永远围绕你所希望打造的品牌形象。
6、在内容传播过程中要学会讲故事,并且要注意情节以及伏笔的设计,延长传播的生命周期。
十观点提炼:
文章中还有一些好的观点,下面是我整理了一些:
1、追逐悬念,是人类的本能。人们无法忍受未知的东西,害怕结果的缺失,这同样是由进化决定的,所以在内容中环环相扣地制造悬念,一个解决之后立刻抛出下一个,可以最大化地吸引注意力,让读者一直关注下去。
2、而当每个个体都具有发声和传播的权利之后,渠道也就失去意义,却赋予了优质内容在人与人之间强大的影响力。在这样的环境下,传播的主体已经从媒体过渡到了用户,口碑成了对产品最直接的描述和反馈,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如今的环境可以说是“产品成了内容,用户成了媒介”。
3、永远不能用静止的眼光去看待商业环境的变化。
4、现代人在网络社会中主要以个体化的方式行动,群体中的个体与单独的个体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有意识人格的消失,无意识人格的得势”。
5、一般而言,首先吸引用户的往往是某种需求,他在需求的趋势下进行搜索,了解产品,并且迅速确定自己的选择
6、早期大众和早期采用者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群,早期大众是需要有人给他们推荐的,看到别人在用他们才会用的。没有前面的一批人,他们压根不会考虑初创公司的产品,不管这些产品看起来多么诱人。
书中还有很多好的观点,在这就不一一例举了,以后我尽量每周与大家分享一本好。如果大家对于我分享的内容有什么想法,欢迎交流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