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带一本书去巴黎(一)

带一本书去巴黎(一)

作者: 花间星事 | 来源:发表于2022-06-09 23:52 被阅读0次

《带一本书去巴黎》是二十年前买的第一本林达写的书,因为喜欢法国,特别是对巴黎的向往让我收集过很多关于法国的书。以前旅行一直没去法国,就是希望能够有很长的时间,好好在那边待一阵子。可惜这个愿望不知几时能够实现了,心中有些许遗憾。林达的文字并不单是游记,跟着书本的描写,我们奔赴巴黎的城堡、广场、宫殿、教堂、博物馆……无论是艺术的盛筵,还是对历史的感悟都非常精彩,是当时很难得一见的好书。

后来陆续买过一些林达的作品,但以前书里很少介绍作者,直到互联网发达以后,才知道林达原来是两个人。这是一对1952年出生在上海人夫妇,他们经历特殊年代后出国。后来经常四处旅行,用独特的视角来书写心目中世界的样貌。林达是两人合用的笔名,这样的志同道合,伉俪情深也让我对书中的文字多了一层敬意。每一次朋友有机会去巴黎,我都会送这本书给他们,自己喜欢也读过好几次。最近宅家整理到开重读一遍,在文字里神游,在家也能够感受浓浓的法国风情。

去巴黎的时候,原本打算有半年的时间可以做规划,不过可能大部分人都会遇到人算不如天算的意外,总之最后匆忙启程,除了应季的衣物,就带了一本雨果的《九三年》。估计现在已经很少有孩子会知道这本小说了,其实在小说出版那个的年代以及后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它的影响力不亚于《双城记》《悲惨世界》和《巴黎圣母院》。

作者说他们经历过书荒的年代,一些好书只能通过介绍信才能在很小的范围内买到,不仅书是被垄断的,信息是被垄断的,连求知的权利都是被垄断的。后来慢慢开始能够得到一部分翻译小说,大家就会争先恐后地去获得去阅读。一本书会在很多人之中流转,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对知识充满着如饥似渴的需求。

以前他们不仅会反复阅读,还会把小说里的精彩句子抄在本子上,有些故事甚至能够背到滚瓜烂熟,然后又通过口口相传。不过作者在二十年前已经提到了当时生活在美国的小孩,只肯看电视而不肯读书,这让家长忧心忡忡。现在跟数字化同步长大的年轻人也一定完全无法想象那样的日子。事实上连自己能够静心阅读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快餐文化多而杂的信息耗散了我们太多注意力。让人们的深度阅读能力正在丧失。

作者带着这本《九三年》到了法国巴黎,一路走,一路读,忽然发现年轻时代的自己完全没有读懂过这本书。二三十年以后,随着年龄的长大,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思想逐渐成熟,才明白书中想表达的深刻含义。有许多爱书人一样,有时候买回来被束之高阁的作品,需要某一个特殊的契机会被重新打开,并且展示出其非凡的魅力和影响力。

相关文章

  • 带一本书去巴黎

    作者一开始貌似写以巴黎诞生过程为主的游记。但越往后看,才看出作者是通过游历法国的足迹,来呈现出法国或巴黎的文化,思...

  • 带一本书去巴黎

    1'奥斯曼的巴黎改造,现代化的地下城市水系统,雨果的悲惨世界里很多情节都是发生在错综复杂的地下水系统。奥斯曼本人原...

  • 带一本书去巴黎

    在我曾经的旅行期望地点上,法国绝对是排在后几位的。因为不知何时起,巴黎给我的印象就是个乱糟糟的城市加擦肩接...

  • 带一本书去巴黎(一)

    《带一本书去巴黎》是二十年前买的第一本林达写的书,因为喜欢法国,特别是对巴黎的向往让我收集过很多关于法国的书。以前...

  • 《带一本书去巴黎》(1)

    看过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这次,来听听他们讲讲巴黎。 林达去巴黎,带了一本书,雨果的《九三年》。去旅行,却带...

  • 旅行的意义,也是一杯风情满满的咖啡

    读林达的《带一本书去巴黎》,翻开巴黎街景,不管是塞纳河还是巴黎圣母院,不管是埃菲尔铁塔还是卢浮宫,不管谁街边的小书...

  • 想去巴黎

    最近又迷上一本书——《带一本书去巴黎》。 和近来风靡的各类旅行游记式的畅销书不同,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将一切和巴黎有关...

  • 《带一本书去巴黎》书评

    《带一本书去巴黎》书评 作者“林达”其实是一对华裔夫妇合用的笔名,他们力图通过对巴黎历史遗迹的寻...

  • 带一本书去纽约(上)

    林达(夫妇俩合用的笔名)去巴黎的时候,身上带着雨果的《九三年》,后来写出了《带一本书去巴黎》,该书除了可以作为旅游...

  • 《带一本书去巴黎》札记

    假如我们禁锢在自己的思路里,不阅读艺术史,不领略大自然,也从不看博物馆一样,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会受到极大...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带一本书去巴黎(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aevm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