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8531673/26b25f80485dabab.jpg)
《带一本书去巴黎》是二十年前买的第一本林达写的书,因为喜欢法国,特别是对巴黎的向往让我收集过很多关于法国的书。以前旅行一直没去法国,就是希望能够有很长的时间,好好在那边待一阵子。可惜这个愿望不知几时能够实现了,心中有些许遗憾。林达的文字并不单是游记,跟着书本的描写,我们奔赴巴黎的城堡、广场、宫殿、教堂、博物馆……无论是艺术的盛筵,还是对历史的感悟都非常精彩,是当时很难得一见的好书。
后来陆续买过一些林达的作品,但以前书里很少介绍作者,直到互联网发达以后,才知道林达原来是两个人。这是一对1952年出生在上海人夫妇,他们经历特殊年代后出国。后来经常四处旅行,用独特的视角来书写心目中世界的样貌。林达是两人合用的笔名,这样的志同道合,伉俪情深也让我对书中的文字多了一层敬意。每一次朋友有机会去巴黎,我都会送这本书给他们,自己喜欢也读过好几次。最近宅家整理到开重读一遍,在文字里神游,在家也能够感受浓浓的法国风情。
去巴黎的时候,原本打算有半年的时间可以做规划,不过可能大部分人都会遇到人算不如天算的意外,总之最后匆忙启程,除了应季的衣物,就带了一本雨果的《九三年》。估计现在已经很少有孩子会知道这本小说了,其实在小说出版那个的年代以及后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它的影响力不亚于《双城记》《悲惨世界》和《巴黎圣母院》。
作者说他们经历过书荒的年代,一些好书只能通过介绍信才能在很小的范围内买到,不仅书是被垄断的,信息是被垄断的,连求知的权利都是被垄断的。后来慢慢开始能够得到一部分翻译小说,大家就会争先恐后地去获得去阅读。一本书会在很多人之中流转,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对知识充满着如饥似渴的需求。
以前他们不仅会反复阅读,还会把小说里的精彩句子抄在本子上,有些故事甚至能够背到滚瓜烂熟,然后又通过口口相传。不过作者在二十年前已经提到了当时生活在美国的小孩,只肯看电视而不肯读书,这让家长忧心忡忡。现在跟数字化同步长大的年轻人也一定完全无法想象那样的日子。事实上连自己能够静心阅读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快餐文化多而杂的信息耗散了我们太多注意力。让人们的深度阅读能力正在丧失。
作者带着这本《九三年》到了法国巴黎,一路走,一路读,忽然发现年轻时代的自己完全没有读懂过这本书。二三十年以后,随着年龄的长大,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思想逐渐成熟,才明白书中想表达的深刻含义。有许多爱书人一样,有时候买回来被束之高阁的作品,需要某一个特殊的契机会被重新打开,并且展示出其非凡的魅力和影响力。
![](https://img.haomeiwen.com/i8531673/6a36dc44ed864336.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