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4年4月的一天,被誉为“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的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威廉·莎士比亚,出生在英国中部瓦维克郡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一个普通的家庭,任谁也无法想象这个男孩将会在历史上占据着特殊的地位。
就像商务印书馆推出的《莎士比亚笔下的N种死亡方式》中开场白所述:除了这位“埃文河畔的吟游诗人”(Bard of Avon),还没有哪个作家能如此成功,如此长久地受世人尊崇。
《莎士比亚笔下的N种死亡方式》是有着“吸血鬼学家”美称的化学家、科学传播者凯瑟琳·哈卡普所著,书中细数了莎士比亚悲喜剧中各种人物的死亡方式,重现伊丽莎白时代伦敦街头和剧场的真实情景。
全书将以莎士比亚笔下人物所处时代的历史为背景,由经典的悲喜剧中的桥段,具有讽刺意味的黑色幽默以及随人物性格发展的跌宕起伏的剧情,再度将莎士比亚悲喜剧中具有戏剧性的死亡场景重现。
提及莎士比亚,总逃不开他一生中最著名的四大悲剧与四大喜剧,不论是并称为四大悲剧的《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还是并称为四大喜剧的《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欢喜》,皆在剧作中表现出莎士比亚对于死亡的独特理解。
在他的笔下,以及在他所处的时代,“死跟活一样,都很平常”,所以在作品中莎士比亚从不回避死亡,反而用N种方式来表现死亡。正如开场白中说的那样:绚烂的死、高贵的死、悲惨的死,甚至是平凡的死,都囊括在他的剧作中,有时写得特别详细。
在莎翁的剧作中似乎死亡是无处不在的,像我们熟知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也涉及到了死亡,只不过朱丽叶的死是故意装出来的,相比其他莎剧中的莫名失踪、瞎眼致死、暴民撕裂、毒蛇咬死、暴毙、被烤成肉饼、肢解后焚烧、忧伤而死、绞死、砍头、毒刀刺死、毒死、被刀捅死······假死已经是莎翁笔下设计的最平和的死亡方式了。
事实上《罗密欧与朱丽叶》并不是莎士比亚的原创作品,相较于其他版本,莎士比亚将朱丽叶假死的物质换作一种类似于强力的镇静剂的药水,用一种与死无异的假象呈出死亡。但这种假死或误判死亡在莎剧中仅仅只是个例,并非常规,绝大多数情况下,死亡还是无处不在。
可以说莎士比亚在其剧作中将死亡的方式表现得淋漓尽致,残暴之处也着实令人震惊。正如他所生活的时代,生命通常短暂,死亡是一个社会事件。而他只是将这些被净化、被遮掩、极少被谈及的死亡细节通过他的手完美地展现出来了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