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晚上给母亲打电话,我说,“妈妈,这次中秋节我不回去了”,听到这,母亲似乎有点失落,她缓缓的声音说,“哦,中秋又不回来了?那国庆回来吧?”
原本见朋友圈好友们四处旅游的照片,想着有很长时间没出去旅游了,其实有计划着国庆假期去香格里拉或是九寨沟这样的地方美一番的,但听到母亲失落的声音,突然觉得什么旅游都不重要了,连忙说,“嗯,国庆回家。”听我肯定地说国庆回家,母亲的声音变得轻快起来,说,“那中秋不回来也好,反正距国庆也就十五天”。
母亲常常不记得自己的生日,不记得所处当天是几月几日,现在却对中秋和国庆的日子清清楚楚,我知道这是她盼望我们姐弟回家的倒计时。
说来也是惭愧,去年从深圳回到长沙定居后,我自以为孝顺地想,只要父母在家且我周末有时间,就多回家看望他们。事实却是,今年春节以来到现在,只有清明假期回家陪在他们身边三天,回长沙的时候还带回一堆他们盼我回家早就晒好的的干春笋、干蕨菜,还有椿叶、糍粑等等我喜欢吃的野味。临走时,母亲还红着眼说,“劳动假期有时间就回家来呀。”
结果劳动假和端午假又因种种原因(其实也是自己懒的借口)没有回家。父亲在这些假期前早早打来电话问我会不会回家,我支支吾吾说可能不回的时候,他伤心地说“你妈妈想你,给你准备了好多水塘里捡的田螺,还有泥鳅、黄鳝,都舍不得吃,你要不回,我们只好自己吃了。”
时隔多年后,原先在我心中伟岸的爸爸,顿时像个小孩,记得很多次他想要我早点回家时都借口说是母亲想我,其实我明白是他也想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2
对于父母每个假期都早早盼望我回家的心情,我心跟明镜似的明白就如同我小时候盼望父母回家的心情,并且除了与所有人一样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昵感情,更主要的是,我们一家四口近十多年来都是聚少离多,也因此我们一家比许多家庭更珍惜相聚的时光。由于没有了爷爷奶奶,约摸我十岁时,我和弟弟被寄养在同村不远隔田相望的姑妈家,但由于姑父姑妈爱好打牌,我和弟弟所有的吃喝拉撒都是自行解决,于是从第二年开始,就干脆变成了父母双双在外打工,留我和弟弟在家自己上学。也就从那时候开始,一家四口唯独春节有半个月时间相聚在一起。直到去年(2015)国庆后,父母不再外出打工,我定居长沙,我们相聚的时光才多了起来,但也遗憾的是,弟弟依旧远在深圳,一家人依旧是相聚时难。
一家人这样聚少离多的生活,常常让我对一切有家感觉的东西充满感情,见到爸爸妈妈这样的字眼也常不自觉地掉眼泪,却从未因此真正怨恨过父母半分。于我而言,家意味着无论贫穷或是富贵,无论分离或是相聚,在一起时一家人其乐融融便倍感幸福与温馨。而在我记忆中,我们一家四口在每年停电的除夕晚上围在火炉旁聊着最平常的生活(由于家家户户打开电视等待春节年欢晚会造成电负荷过大而停电),便是我认为最温暖的家。
即便对家有着眷念之情,却常常被外界一些东西扰乱造成常回家看看的想法变得艰难,其实我们都清楚,父母打电话要我们回去,并不是要我们光宗耀祖地回去,也不是帮他们分担什么家务,他们想要的很简单,就是想看看我们,和我们说说话,让我们尝尝他们又有创新的菜肴。如今,只要节假日快到了,父母亲的电话总适时响起,问的还是那句“要放假了,会回家吧?妈妈准备了好多你喜欢吃的菜,我们收着等你回来吃啊……”
可父母就这么简单的愿望,我们也总是辜负,空留他们那盼望的眼神和准备好的家乡味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3
记得小时候流行的歌还不像现在这样情歌满天飞,那时候歌唱亲情的歌曲也不少,像陈红的《常回家看看》、毛阿敏的《烛光里的妈妈》、崔京浩的《父亲》等,都与父母相关,每每听到都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并且雄心壮志。如今的歌曲,唱的除了爱情就是受伤的爱情。
逐渐的,我们平常的生活里仿佛只剩下了爱情,和手机里的感情。逐渐年迈的父母看不明白孩子们为何可以一整天握着手机吃喝拉撒,他们只好摇头叹气,想要说的话始终未能说出口,而握着手机傻笑的人却浑然不知。
相比那些拿着单反在假期四处旅行的人,我更钦佩那些放下一切电子产品陪父母唠嗑的人,我相信这样的人,内心更丰富而平静,因为他们一定懂得《常回家看看》里唱的那样:
"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
一辈子总操心只图个平平安安(团团圆圆)"
长大后的我们渐渐发现,能够待在父母身边、能够一家人团团圆圆围着火炉聊天说地的时光其实随着我们的长大变得少之又少。那么,别让小时候就会哼唱的这几句歌词道理变成长大后视而不见的遗憾。毕竟,常回家看看,比起赶着人流去旅行要容易得多。当然,最好的可能是,带着父母一起去旅行。
那么,为人子女的我们,别让“常回家看看”变成父母的奢望。共勉之。
-end-
文| 钟曼晴
文章内容属作者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