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没想到你竟然是这样的中产

没想到你竟然是这样的中产

作者: 原来是二姐 | 来源:发表于2017-07-10 18:30 被阅读16次

    1、

    昨天,和朋友聊购置学区房的事情。

    朋友M是姐的大学同学,熊孩纸刚上中班,马上面临小升初,而她现在房子所在的学区并不好,所以她一直在考虑学区房的事。

    M在厦门某互联网公司工作,月入2万左右。以这种月薪想要在厦门新入好的学区房,完全没戏,所以最多只能进行房产置换。那就意味着除了要把现有的这套面积150平的大房子换成面积只有80平左右的小房子、还要再贴进100多万的现金。算来算去,实在下不了决心。

    姐:拜托你,好歹拿出点中产阶级的气概来,月入2万,坐拥一套价值800多万的豪宅,还在这儿叫穷?

    M叫苦连连:你是不知道厦门的教育成本有多高,月入2万算什么,一旦换成学区房,家里的现金流绝对出问题。我现在这日子,过得还不如我们公司那前台小妹。前台虽然钱少,但架不住家里有三处房产啊,每个月光租金就够吃够用的了。

    姐已经不知该怎么回答她了。

    按照麦肯锡全球研究所制定的标准,中国的中产阶级是指那些年收入(按购买力算)在1.35万-5.39万美元(约合9万-36万人民币)之间的人;

    国家统计局则将中产阶级定义为年收入在0.725万-6.25万美元(约合计5万-42万人民币)之间;

    还有一个角度,著名调查机构益普索金服务团队最新关于北亚地区(中国和韩国)的中产阶级调查显示,中国大陆自认为是中产的家庭月收入在4.5万元(即家庭年收入达到54万元人民币左右)。

    M符合上面的各种不同纬度的标准,不管是国际标准,还是国内标准,还是自认为的标准。

    但是,她就是焦虑得不得了。焦虑房价、焦虑现金流、焦虑老公忙于工作、焦虑孩子的教育、焦虑老人的身体。完全没有想象中的那种热爱吃brunch、热爱马拉松、周末爱去看小众乐队的LIVE、要把孤独夜跑的自己活成一支队伍的中产阶级卓尔不群的气概。

    2、

    为什么,中产阶级都这般焦虑?

    原因一:损失厌恶的心理

    先让你做个实验。

    情景1:你是宁愿不带任何附加条件地赢得10美元呢,还是愿意以抛硬币的方式来决定要么获得20美元、要么一无所获?

    情景2:在实验开始前,主办方就给你20美元,然后你再做一个选择,要么直接还给他10美元,要么拍硬币决定把20美元全部还给他或者一分也不用换。

    如果你在情景1中选择了第一个选择,在情景2中选择了第二个选择,那么恭喜你,你是这个社会的大多数。

    但是,情景1和情景2最终的财务结果完全一样,你为什么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呢?

    原因只有一个。在情景1中,人们被“赢得”这个词框住了(也就是说,赢得10美元或者有机会赢得20美元),在情景2中,人们却跳入了“损失”中(也就是,失去10美元或者有机会失去20美元)。

    在心理上,我们对“损失”更敏感,因此我们总是设法避免肯定会遭受“损失”这种感觉,也就是诺贝尔奖得主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提出的“损失厌恶”倾向。

    中产阶层更是如此。

    因为曾经拥有,所以更加害怕有朝失去。

    可是,这个世界变化得太快,哪有什么永恒?

    三年前还只能挤公车、坐出租车、乘地铁、开车上下班,现在可以叫滴滴、骑共享单车。

    三年前柴米油盐生鲜还要到超市去购买,现在京东到家分分钟就给你送到家。

    三年前还习惯自己做饭,现在外卖单量几乎和大部分餐饮机构的堂吃单量持平。

    三年前陈鸥还是网红还是精神导师聚美估值370亿,现在估值不足30亿。

    三年前房子还没有这么价高,100元也是钱,现在手握几百万现金却换不回一套房子。

    不安全感,尤其害怕损失,是中产阶级焦虑的主要来源。

    原因二:收入结构的不稳定问题

    月入2万的白领M,仍如此焦虑,还有个超级重要的原因。就像前一段时间刷屏的知乎上的Sean Ye老师所说的:

    “你焦虑,是因为你月入三万的姿势不对!

    如果你月入3万的组成是:月薪1万,另外四套房租金两万,你绝对不会焦虑。”

    换句话说,只要你的收入构成,只是单一的工资,拿得再高,你仍然焦虑。

    就像《我的前半生》里,陈俊生的离婚律师和子君谈到孩子的抚养权问题时,列出来的关于陈俊生的收入构成。

    即使金领如他,如果收入的来源都是来自公司给的薪水,仍然会面临增长瓶颈、老板不爽被迫降薪可能性、因为身体等不可抗力造成的降薪影响等不可控的因素。

    只要收入的机构单一,即使现在拿着高薪成为中产阶级,你仍然会控制不住地焦虑,除非你的资产配置中有其他的可靠收入来源。

    之前朋友圈里逃离北上广深戳中了好大一拨中产,姐还专门去问了在北京的大学同学H怎么不去凑个热闹。

    身为某500强企业总部部门经理的她,森森白了姐一眼:

    “那个能管我儿子这学期的培训费?

    那个能保证回来后领导看我仍然顺眼?

    那个能让我不要发愁房贷?

    有这时间,还不如去上理财课,看看什么时候可以不用上班也能靠投资拿这么多钱。”

    也许,当收入结构中的被动收入占比不断攀升时,中产阶级的焦虑才能解。

    原因三:自我认同感不高的倾向

    当我们向中产阶级不断奋进时,通常都是受到脑海里出现的那种画面感驱动的。

    “高档宁静的小区,漂亮宽敞的住宅,漂亮的女主和优雅的男主,熊孩纸和可爱的小狗在草坪上打滚。。。”

    当我们被各种标准划定为中产阶级时,会有一种愕然的感觉,你会觉得,我这样也算中产?

    说好的做漂亮的女主,悠闲地喝着下午茶呢?明明每天做PPT、跟项目到大姨妈也不来。

    说好的熊孩纸和可爱的小狗在草坪打滚呢?小区下面是有草坪,可都不让人踩。

    说好的漂亮宽敞的住宅呢?好吧,这个还是有的,只是产权不属于我。

    说好的高档宁静的小区呢?我更想要离单位近的破旧小区,只为了每天早上多睡10分钟。

    。。。。。。

    在《格调》这本书中,对中产的衡量,可不止是收入和资产。还有那些感性指标,比如“体面的工作”,“舒适的居住条件”,“有能力让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有闲暇进行高质量的休闲娱乐”等。

    考虑到这些感性指标,我们就会发现,其实我们只是“被中产”了。

    姐的码农朋友,一边拿着30万的年薪,一边蜗居在公司旁边的出租房里,一边熬夜写代码,一边办了健身房年卡却一次未去:别管我叫中产,简直就是骂人,我可是没钱没闲的。

    姐的外企朋友,一边全世界地跑项目,一边不敢生病不敢懈怠,一边按月付房贷,一边要交孩子的培训费:我可不是中产,现在连衬衫都只穿得起U衣库的。

    社科院的调查显示,2014年,即使是年入30万,也有近一半的人认为自己不是中产阶级,至于年入5万的被中产,只有1/3认同这个新身份。

    越过山丘,才发现无人等候。

    还未如愿见着不朽,就把自己先搞丢。

    3、

    你问姐这中产的焦虑怎么解?

    不瞒你说,姐也是符合国家统计局定义的中产阶级(虽然只是符合下限标准,泪),姐也很焦虑(捂脸)!

    就像著名的心理学家米德和库里提出的著名的“反映性评价”理论一样,我们每个人都倾向于通过观察别人找到自我,而不是通过审视自己的内心来了解自己。

    既然如此,不如试着丢弃别人眼中的“中产”身份吧。

    你喜欢一边抱着电脑看《康熙来了》,一边吃酸辣粉吃得一脸汗。

    你拿着高薪没有买房,喜欢把租来的房子布置得文艺清新。

    你热爱马拉松,喜欢一边听着《纸牌屋》的美语一边孤独夜跑。

    你喜欢把孩子送进补习班后,去看一场时间适合的话剧。

    你喜欢一下班就给自己充电,想着把项目做大,慢慢攒够买房的首付。

    那就继续这样吧。

    当你努力朝着自己喜欢的生活飞奔的时候,哪里还有空既焦虑又心塞?

    还是乔帮主说得对:

    不要让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淹没在别人噪杂的意见当中,跟随你的内心和直觉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没想到你竟然是这样的中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ajuh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