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初,和李沆同时代的宰相中,赵普参与了诬陷赵美廷谋反案,寇准私生活奢侈无度,王旦和王钦若、丁谓等一起伪造天书,但后人对李沆的评价,除了清正洁廉,就是仁义温厚,没有一个污点。
在宋太宗和宋真宗在位时,李沆曾两度为相,执政一十三年,一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高尚的品德令人赞赏。
纵观中国封建王朝的宰相,像李沆这样以执政的稳定作为自己终生为之坚守的理想,丝毫不为自己考虑的,应该说绝无仅有。他埋头苦干,经常性地加班加点,连跟着他干的副相王旦也是满口怨言。但李沆依然如故,甚至寡言少语,大家私下送给了他一个“无口葫芦”的外号。
弟弟李维把大家送的外号转告他,李沆说:“我知道大家对我的议论,只是士大夫们对朝政的真知灼见,都已在朝堂或奏折中表达过了,而且都落在了实处,实在没什么可说的了。现在北有契丹,西有夏人,国家大事这么多,必须抓紧时间研究对外防御、对内稳定之策,时不我待啊。”
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没有喝茶聊天互相吹捧的时间,不和同僚们推杯换盏联络感情,对皇帝也是报忧不报喜,整天让自己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样的克己奉公,鞠躬尽瘁,怎能不得到后世的称颂?
李沆为相时,有一位书生在路上拦住李沆,把手中的书状献上,大加批评李沆施政的缺点。李沆很谦虚地道谢:“我先收下,等我回家后细看。”
这本是正常交往之言,可书生却认为他在敷衍,大怒,口不择言:“你居高位而不能康济天下,又不引咎辞职,挡了别人上进的仕途,你不感到惭愧吗?”
李沆没有生气,反而恭敬地说:“我屡次求请辞退,怎奈皇上不允许,所以我不敢走。”
他和这位书生的谈话,始终没有发脾气,客客气气,根本没有摆出一点宰相的威压。
这时的朝廷内忧外困,稳定都是重中之重,为官一任,谁不想康济天下,关键手里得有资本。李沆深知朝廷的艰难,任职时更加谨慎细致。他曾说过:朝廷内外官员上报的大事小情,都得由我来决定批还是不批,这对我个人来说,也就是略微能报效国家而已。那些奸邪小人,只图自己一时升官发财,哪里考虑到自己德不配位,会伤害到人民呢?
曾有人给皇帝上书,历数李沆的平庸和过失,请求罢免李沆。真宗看到后很不高兴,认为这些人都是以李沆当垫脚石,目的是想求得自己仕途的上进,应该严厉责罚。
李沆说:“朝廷进来大开言路,如果言之有理,应该加以表彰奖赏,如果不妥那么留中处理就可以了。何况臣等没有才能,备员台辅之职,如果被罢免,这也是进谏之人,对朝廷有所补益。”
真宗感叹道:“您真是一位长者啊。”
李沆心地善良,即使对待仆人们,也是和颜悦色,丝毫没有主人的架子。期间,他厚待仆人的女儿,一时被传为美谈。
他家中一位仆人,在欠下李沆家数万金钱后,居然逃跑了。但他年仅十岁的女儿没走,愿把自己卖到李家做事来还债。
李沆非常同情她,让自己的夫人好生待她,并嘱咐长大后找个可靠的人家出嫁。夫人依照李沆所说的那样去做了,等到这个女孩成年后,为她找了个好夫婿,并陪送了好多财物作嫁妆。
女孩的父母后来回到旧都,听说此事后,对李沆一家感激至刻骨铭心。后来李沆病重时,这夫妇为了报恩,竟然割自己的肉做羹汤来孝敬李沆。
等到李沆去世后,二人还为他守丧三年。那位女儿和丈夫,经常来李家孝敬李沆的夫人,奉之如同亲母。
李沆非常节俭,从不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即使辞去官职的时候,在家也是整天正襟危坐,从不斜靠着什么东西。但他本人却不以此满足,一有时间就读《论语》,对其中的“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感悟颇深。曾感叹地说:圣人的教诲,我还没有做到啊。
正由于李沆以清静无为治国,注重对官员的考察和任用,特别是戒除官员的骄奢之心,让他们始终操守清廉,一心为公,不仅对当时的风气起到了正面的引领作用,也为其后的执政者树立了宋代官员学习的典范。
更为赞叹的是,李沆利用宋太宗的赏识,宋真宗的倚重,限制了皇权,为文官争取了应有的权利和地位,以后才有了寇准的“面折廷争”,才有了包拯的铁面无私,文彦博口中的天子“与士大夫治天下”,也才会顺理成章。欧阳修写作《相州昼锦堂记》、司马光写作《训俭示康》,都将李沆视为效法的对象。
李沆的一生,在宋代宰相中的评价极高。他以自己“责己严,待人宽”的德行和操守,尤其他以宰相和帝王师的身份对真宗的潜移默化,对于稳定宋初的内政外交、抑制奢侈、安定民心等,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后来的“咸平之治”开拓了局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