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之经典启智文

圣人开示学者切要(修道之教)
——智旭禅解易经乾坤卦
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易经核心的乾坤卦义。明代圣者高僧智旭蕅益大师从佛智角度解释易经要义。实为导引学易用易者的永恒明灯。

乾者,键也。在天为阳,在地为刚,在人为智为义;在性为照,在修为观;又在器界为覆;在根身,为首,为天君;在家为主,在国为王,在天下为帝。或有以天道释,或有以王道释者,皆偏举一隅耳。健则所行无碍,故无享。然须视其所健者何事。利贞之诫,圣人开示学者切要在此,所谓修道之教也。夫健于上品十恶者,必堕地狱;健于中品十恶者,必堕蓄生;健于下品十恶者,必堕鬼趣。健于下品十善者,必成修罗;
健于中品十善者,必生人道;健于上品十善者,必生天上。健于上品十善、兼修禅定者,必生色无色界;健于上品十善、兼修四谛十二因缘观者,必获二乘果证;健于上上品十善、能自利利他者,即名菩萨。健于上上品十善,了知十善即是法界即是佛性者,必圆无上菩提。故十界皆元享也。三恶为邪,三善为正;六道有漏为邪,二乘无漏为正;二乘偏真为邪,菩萨度人为正。权乘二谛为邪,佛界中道为正;分别中边不同为邪,一切无非中道为正。此利贞之诫所以当为健行者设也。 坤者,顺也,在天为阴,在地为柔,在人为仁,在性为寂,在修为止,又在器界为载,在根身为腹为腑脏,在家为妻,在国为臣,顺则所行无逆,故亦元享。然必利牝马之贞,随顺牝马而不乱。其在君子之体坤德以修道也,必先用乾智以开圆解,然后用此坤行以卒成之。若未有智解,先修定行,则必成暗证之迷。惟随智后用之,则得主而有利。如目足并运,安稳入清凉池;亦如巧力并具,能中于百步之外也。若往西南,则但得阴之朋类,如水济水,不堪成事。若往东北,则丧其阴之朋党,而与智慧相应,方安于定慧均平之贞而吉也。

《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享。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安贞之吉,应地无疆。
此传详释彖辞,先约地道,明坤四德,次明君子体坤德而应地道也。资始所以禀气,资生所以成形,由禀气故,方得成形,故名顺承天也。德合无疆,言其与天合德。西南,则兑离以及于巽,皆阴之类;东北 ,则震艮以至坎乾,可赖之以终吉矣。佛法释者:以坤表多所舍蓄而无积聚之如来藏性。约智名乾,约理名坤,约照名乾,约寂名坤。乾坤实无先后,以喻理智一如,寂照不二,性修交彻,福慧互严。今于无先后中说先后者,由智故显理,由照故显寂,由性故起修,由慧故导福,而理与智冥,寂与照一,修与性合,福与慧融,故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也。称理之行,自利利他,一行一切行,故德合于无疆之智,而含弘光大也。牝马行地,虽顺而健,三昧随智慧行,所以为佛之三昧也。夫五度如盲,般若如导,若以福行为先,则佛知见未开,未免落于旁蹊曲径而失道。惟以智导行,行顺于智,则智常而行亦常,故西南得朋,不过与类俱行而已。惟东北丧朋,则于一一行中具见佛性,而行行无非法界。当体绝待,终有庆矣。所以安贞之吉,定慧均平,乃可应如来藏性之无疆也。
附文:

净宗九祖藕益大师
蕅益大师(公元1599—1655年),名智旭,号西有,别号八不道人(自云:古者有儒有禅有律有教,道人既蹴然不敢;今亦有儒有禅有律有教,道人又艴然不屑。故名八不也)。俗姓钟,江苏吴县人。父亲,十年持念大悲咒以祈子,母亲金氏梦观音菩萨抱儿授之而生大师。大师七岁即茹素,十二岁读儒书,以传千古圣学为己任,誓灭佛老二教,开荤酒,作《辟佛论》数十篇。十七岁时阅读莲池大师的《自知录序》与《竹窗随笔》,幡然认识到以前的错谬,将所著的《辟佛论》付之一炬。二十岁,注解《论语》,注至“天下归仁”文句时,不能下笔,废寝忘餐三昼夜,大悟孔颜心法。其年冬,父亲亡故,读《地藏菩萨本愿经》,发出世心,每日持诵佛名,尽焚文稿二千余篇。二十三岁时,听一法师讲《首楞严经》中的“世界在空,空生大觉”,心生疑团:“为何有这样的大觉,竟如此推崇空界?”闷绝无措,自感昏沉散乱颇重,功夫不能相续,遂于佛像前发四十八愿,决意出家,体究大事。 二十四岁时,梦中礼拜憨山大师,恳请上乘佛法。时憨山大师在曹溪,不能往从,乃从憨山大师门人雪岭法师出家,命名智旭。
二十五岁时,入径山坐禅参究。第二年夏天,用功到极处,身心世界,忽然消殒。因而了知这个身体,从无始劫来,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只是坚固妄想所现的影子,刹那刹那,念念不住,的确不是从父母生的。这时,一切经论,一切公案,无不现前,无不通达。久之,则胸次空空,不复留一字注脚。越一年,大师羡莲池大师而私淑,于莲池大师像前自誓受比丘菩萨戒,遍阅律藏。在三次阅律藏基础上,撰《重治毗尼事义集要》,为明清以来最精湛的律学著述。
二十八岁时,母亲病笃,痛切肺肝,丧葬尽礼,誓住深山,掩关修道。关中大病,乃以参禅功夫,求生西方净土。尔后,多次结坛闭关念佛(或持往生咒),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大师身体力行,广学专弘,扭转当时轻视净土之势,莲风一时大振。
五十七岁时,大师示疾,遗命身体火化,屑骨和粉,分施水陆禽鱼,以结往生西方之缘。跏趺而坐,面西念佛,举手而逝。圆寂三年后,门人如法荼毗。启龛,见大师趺坐巍然,发长覆耳,面貌如生。火化后,牙齿俱不坏,与鸠摩罗什大师的舌相不坏,同一徵信。门徒们不忍遵从遗命,便奉灵骨,建塔于灵峰。

蕅益大师著述宏富,凡四十余种。净宗著述主要有《弥陀要解》、《灵峰宗论》以及大师亲选的《净土十要》等,都是净业行人修学的经典之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