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你能给予的,都是你已拥有的,你看到的,都是你内心所想的

你能给予的,都是你已拥有的,你看到的,都是你内心所想的

作者: 一点动见 | 来源:发表于2021-08-04 21:08 被阅读0次

跟几位家长朋友外出搞活动,路上聊到孩子,然后我就听到一些牢骚,比如“我们家的就是做事磨蹭”,“他在家就是懒”,“没办法,生来就内向”……

到一个休息的地儿,大家都坐下了,我趁此说几点我的看法。

(1)

你有的才能给,没有的你给不了

我跟其中一家长说,“请把你手机给我一下”,她二话不说就拿给我了。

又说:“请递一张纸给我一下”,她从包里翻出了纸巾,抽了两张给我。

我接着说:“请拿一个苹果给我一下”,她有点懵,因为她手上根本就没有苹果。

然后我说道:“你能把手机给我,是因为你有手机,你能拿纸给我,是因为你有纸巾,而你拿不了苹果给我,因为你没有苹果。”

“就在十几分钟前,我听到你给了你孩子两个东西,是两个标签——‘拖拉’和‘懒惰’,同样,你之所以能给孩子,是因为在你身上也有”。

说到“放下”,可能你有知道“不曾拥有,谈何放下!”,同样,对于“给予”,若不拥有,怎能给予!

很多家长会说孩子“拖拉”、“懒惰”、“不主动”等,如果你说他自己也是那样的人,他肯定不承认。确实,你不一定做出了那样的行为,但是,你可能连自己都不知道,你的心里其实装着很多关于“拖拉”、“磨蹭”、“不听话”、“不懂事”等负向认知或关注模式

(2)

你心中有什么,更容易看到什么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类似体验:

新买的一件衣服,便容易在街上发现穿同款衣服的人,

换工作,新入一行后,才发现原来干这行的人太多了,竞争好大(原来没有发现)

有车的朋友,买车之后,才发现同款车型的车好多;

话说女性在怀孕之后,发现孕妇到处都是;

……

其实,我们每天遇到的信息非常多,非常多。如果所有的信息都收进大脑,大脑根本支撑不了这么强的负荷。所以,我们大脑进化出“信息过滤”的功能,怎么过滤?就是自动过滤掉你没有的,你不关心的,和你认为不重要的信息,而你注意到的、有印象的信息都是你已经具有的,或者你认为重要的。

要不做个测试?

今天上班路上,马路上一共路过多少棵树?

买菜途中,走过了几个商铺?

从你身边开过去多少种不同颜色的车?

每个同事,昨天都穿了什么样的衣服?

今天你一共走了多少级楼梯?

……

是不是很难说出一二?因为你对这些事情压根儿不关心。

同样,一个孩子的一个行为(应该说任何一个行为),包含着很多很多信息。就拿做作业这件事,包含作业的数量、时长、效率、质量、姿势、心情、动机……你都有注意到吗?估计没有,很多家长只盯着孩子有没有做完,或者做了多长时间。

跟孩子一起出去玩,你可能忽略了孩子的活跃、探险、助人、体能好等特点,却看见了他身上的“拖拉”、“多事儿”、“不守规矩”……

这跟谁有关系?跟你的认知模式有关系

如果你内心有不安全感,那你很容易对不好、不足、危险、威胁反应敏感,如果你内心有不自信,看到的都是不行、不可以、不能够……焦点在哪,结果就在哪!

所有外在的一切,都是心的折射。

以后遇到让你不舒服,不开心,生气烦躁的事,三个字:向内看因为一切都是你自己吸引而来的,或者是你自己选择而来的(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

最后,推荐一首诗,一首让我很感动也很有感触的诗……

一个是实际发生的【事实】——相对客观,

一个是因事实而产生的【意见】(或评判/标签)——相对主观,

这是,两码事。

/ END / 

文 | 一点  | 原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能给予的,都是你已拥有的,你看到的,都是你内心所想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apsv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