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老师的课,我看过不少的课堂实录。肖老师的《皇帝的新装》有印象,最近恰好我也上了《皇帝的新装》,于是又把肖老师的课堂实录找出来,对比我们的课堂设计,看看肖老师的高明之处,想想自己究竟该像肖老师学习什么。
自己的教学设计主问题:
1、你是如何断定这篇文章是童话的?
2、你觉得文章是围绕哪个字或词来写的?
3、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皇帝?一群怎样的大臣和百姓?当然还有一个怎样的孩子?
肖老师的课堂设计主问题:
1、你是如何判断它是一篇童话的?
2、你觉得文章中最有夸张力的细节是什么?
3、这个闹剧是谁导演出来的?最重要的因素你认为是谁?
4、“皇帝的新装“与其说是新装,不如说是——
5、如果让你设计皇帝的新装的结尾,你怎么设计?老师设计一个把大人和孩子换位置的,你更同意谁的,说说理由。
整体来看,肖老师的课堂设计比较厚实,问题设计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每个环节又充实饱满,训练有素,还有让学生发挥想象写结尾,让学生既进入文本,又走出文本、不光理解了“新装”的深层含义,还把它的道理或者说成长意义挖掘出来,让大人孩子都收到教育。
我的教学设计相对单薄的多,除了最后一个环节,我觉得得自己在上课的时候过渡比较自然顺畅,一二环节有点脱节。你问我为啥第一个问题跟肖老师一样,因为他的教学设计第一个问题我记住了,就直接用了。
我的第二个环节其实很简单,就是捋情节,故事内容。而肖老师的第二个问题是第一个问题的自然延伸,不简单是捋故事,而是贴着童话的体裁来教,彰显了童话的特点。肖老师第三个问题把所有人都涵盖进去了,且对每一个人都“深思熟虑”,整体又细致地把握了其中的人物,不是像我像学小说一样,分析人物性格,这点好像有失偏颇。由夸张到文章的闹剧,很自然的过渡,谁导演的,主要因素是谁,又成功的把学生带入另一个层次的问题。肖老师高明啊。而我的设计由人物形象就直接到了主题思想,到了社会意义,一是有点浅薄,二是有点功利。肖老师好像没有提到当时丹麦的社会问题——我也不知道我对不对,原谅我就这么自由地不知对错地任性。肖老师的第四个问题就彻底揭开了“新装”的面纱,走进了安徒生的世界。肖老师的第五个问题,就是不光让学生明白童话离不开想象,而是让学生也确实来想象一下,练习一下。在学生百花齐放的基础上,再放出自己的改编,再引导孩子来思考,应该如何做人,回到学生自己。可谓完美啊!
想想自己,一是我想不出这样的设计。即使我想出这样的设计,也不会做到肖老师那么充实丰盈,即使我做到肖老师那么充实丰盈,肯定也没有那么灵动自如....总之,自己除了学习就是学习。
学定思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我们绝不能绕过和忽略的重要因素。所以,一切学,老师的一切教还得以学生的现有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为基础,且不可囫囵吞枣,邯郸学步,照葫芦画瓢。而是学习肖老师的创新思想,不固步自封,学习肖老师的研读文本的功夫,学习肖老师课堂设计的严密完整有针对性,并且对学生的认识有所引导和提升。
废柴之思,呜呜呀呀,呕哑嘲哳,权当教学留痕吧。哈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