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PPT的使用场景,大家容易想到的是尺寸的问题,或者能不能看得见、好不好看之类的问题。
这样的思考方式过于碎片化,容易有遗落,我们套用5W1H模型来做PPT,比较系统,考虑更全面周到。
什么是5W1H呢?他指的是从原因(Why)、对象(What)、地点(Where)、时间(When)、人员(Who)、方法(How)等六个方面提出问题进行思考。
我们可以选择性套用一下这个六合分析法的框架。
1、 Why(原因)
不管是工作汇报,还是培训授课,都是有不同的目的,可能是为了说服,建议,展示,分享。
不同的目的就需要采用不同的模型。比如说服力的最佳模型是黄金圈法则(wwh)模型,即why(为什么)、how(怎么做)、what(做什么),来自《从“为什么”开始》一书,作者是西蒙·斯涅克。
另外,还有芭芭拉·明托的《金字塔原理》,也有一个模型SCQA,并且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调整,在这里篇幅有限,不详细说明,可以自己花点时间回家补课。
2、 What(对象)
不同境界的人有不同的接受信息的习惯。向领导汇报时,通常应该先说what(做什么),然后补充why(为什么),基本不用说(how),大部分领导不会管你怎么干,那是你自己的事。
当向下属布置任务时,需要调整逻辑,先说why(为什么),让对方了解原因,理解这项任务的动机,其次说(how)怎么做,最后才是what(做什么),甚至有时候还要再说how much(做到啥程度)。
不同的层级也有不同的认知偏好,高层喜欢听概念,讲究系统性,中层喜欢方法、步骤和流程,可以活学活用,基层听喜欢听案例,可以按部就班模仿去做。唯一不变的是不管哪个层级都喜欢听故事。
3、 Where(地点)
这个问题就涉及到前文说的尺寸,通常电脑上、平板电视都是16:9的尺寸。
比较老旧的投影仪是4:3的尺寸,在PPT里“设计”菜单里的“幻灯片大小”可以设置,如果是搭建的LED屏幕,需要根据具体的尺寸进行调节,比较多是4:1。
有些高级点的曲面和多屏,我也没玩过,可以咨询PPT设计公司的朋友,比如Ableslide,锐普,Islide,秋叶PPT,他们肯定做过。
如果是现场搭建的场地,最好能到现场看看,很多屏幕接着地板,注意排版时不要把文字放太底下。会场通常屏幕很大,必须要注意PPT里使用的是高清大图,放大后依然清晰。
关于地点的第三问题,视频接口,常见有三种模式,VGA(最古老的),HDMI(现在最常用),苹果的接口,所以最好准备一个多借口的转换头。
除此之外,还需要备用电脑、确认预装office的版本和字体等细节,以防止不兼容的问题发生。
4、 When(时间)
白天和晚上光线强弱不同,会导致视觉效果差别很大。通常情况晚上光线暗,PPT的背景适合用深色,各大厂商的发布会就基本是黑色。
白天有户外光线的场景适合用浅色背景,比如公司培训常用默认色白色。整体说来和感冒药「白加黑」的用法类似。
如果需要长时间看PPT,不要使用太多刺眼的色彩,容易视觉疲劳,容易烦躁。
需要有节奏的使用颜色刺激。当然,用动画的方式进行调节会更有效果。本质上,人不喜欢长时间的一种风格,需要一点点的意外。
5、 Who(人员)
谁来用这个PPT?根据行业习惯可以分为2种情况,演示型PPT和阅读型PPT。
先说阅读型PPT,比如商业报告、公司简介等,读者自己阅读,就需要把相关信息全部放上,采用书面的语言形式。尽量不要太多动画,跟翻书似得让读者自由翻阅。
演示型PPT,展现的是重点,不需要把细枝末节放在PPT上,尤其不要把口语化描述写上。
演示型PPT是靠演讲者来带节奏,PPT是辅助工具,呈现观点、案例、数据、概念、方法、步骤、流程即可。
如果怕演讲的人记不住,可以把描述性的语言放在备注里,作为提醒。
6、 How(怎么做)
怎样才能真正深入场景呢?就是到现场看,进行排练,来验证之前的设想是否合理。
问题总是在现场暴露,以上的问题,在现场能够有更明显的感知,可以根据实情制定妥当的解决方案。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现场能避免80%以上的问题。另外的20%主要和内容相关,需要和用户共创,我们下次讲。
总结一下,深入现场,需要知道什么时间(when)什么地点(where)谁(who)为了什么(why)对谁做什么事(what),询问是一种方式,亲自走一次现场是更好的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