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从巫医——方士——道医——儒医,从发展历程是古人生存结构逐步改善,获取生存资源的能力逐步进步的结果,文明进步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在地域族群的生存与繁衍中不断获得演进中形成的,王东岳老师说:“软态文化属性与硬态文明结构必趋匹配格局,人类的一切文化一定就是生存体系本身,是生存形势流变的匹配性体系。”
最早的人类靠狩猎与野果生存,大自然的风雨雷电对于人类而言都是威胁,所谓的巫医就是能够沟通天地的人,能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安慰大于药效作用;在大秦帝国建立后,贵族阶层迷恋与长生不老秘方,所以方士泛滥,导致了后来的焚书坑儒;在汉代以后黄老之术受到追捧,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万物的本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是与儒学和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寻求有关实践练成神仙的方法;唐代科举制度的建立,从门阀社会向平民社会过度,”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可能,随着宋代雕版印刷的普及,医学专业知识的传播成本大大降低,中医药理知识源自《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道医向儒医的转变更符合社会结构,从而形成了从巫医——方士——道医——儒医流变形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