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元素(1)

作者: 金箱子 | 来源:发表于2023-06-23 13:53 被阅读0次

    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写小说或者故事时,是先想好了题目再写,还是写完再想题目?

    我大抵是先想好了题目再写的。比如《我的“藤野先生”》《黑田步》等等。

    最近在读徐则臣的短篇小说《露天电影》和《如果大雪封门》,比起后者,我喜欢《露天电影》的谋篇布局,对《如果大雪封门》的内容倒是无动于衷。但我喜欢这个题目,很有诗意。

    关于《如果大雪封门》,当记者问徐则臣,这篇小说是在什么背景下创作出来的时候,他说:

    那两年我在写一个系列短篇《北京西郊故事集》,人物、时间、地点都是相对固定的,《如果大雪封门》是其中之一。一直想写一个对封门大雪有执念的人。我就是这么个人,很多年里都心心念念想看一场封门的大雪。有一天我带孩子去当代商城门前喂鸽子,看到放鸽人倚在一棵银杏树下,穿着一件旧的黄色军大衣,干涩的脸上表情空白。天阴冷,一阵风后突然落下雪花,放鸽人一下子精神了,两眼放光。他对雪的激情让我想起自己的执念,我猜他是南方人。就有了这个小说,我给他取名林慧聪,为了看一场雪,从南方以南来到北京。

    然后记者又问他:能否以此为例,谈谈你写短篇小说的经验?

    徐则臣说:

    一般都是先有小说题目,没事就盯着题目看,感受它的内涵、外延以及它所能形成的场的大小,一旦有合适的故事出现,两者会迅速接上头,一个短篇大致的轮廓就出来了。“如果大雪封门”这个题目早就有了。有天下班走在路上,头脑里突然冒出这句话,觉得会是个好的短篇题目,就记下来,写在纸上贴到书桌前的书架上,抬头就可以看见。我知道它可以涵盖的范围有多大。所以,见到当代商城放鸽人时,小说的规模和意蕴几乎也就同时出来了。

    有了上面的解释,我突然喜欢上《如果大雪封门》了,于是继续阅读。多读几遍,竟然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三个年轻人的温情——天气的冷与人间的暖。正如《露天电影》的题目一样,如果不是卓老师讲解,我是注意不到题目的寓意的。卓老师是这样分析的:

    “露天电影”是公开活动,暴露在聚光灯下,而主人公的偷情却在背地里,是见不得人的勾当。这样一来就有了张力,有了意蕴,有了象征意义。

    这样的分析使我想到小说中的小孩——臭蛋。(关于他的作用,很多人分析过了,是从头到尾都不能缺的人物。)在小说的最后,臭蛋天一亮就来到干爸孙伯让的家里,还是嚷着要看“露天电影”。可是阳光像水一样漫进屋里,白墙上就是不出人影。于是,“露天电影在哪?露天电影在哪?”臭蛋问孙伯让两遍,孙伯让不答,他又问秦山原“露天电影在哪?”秦山原也不答。

    露天电影下的风流韵事多年后得以曝光,孙伯让多年的深仇大恨也报了,于是,“露天电影”的时代,就这么过去了。

    不管读多少遍,这篇《露天电影》总是令人回味无穷,我甚至有了写秦山原续篇的念头。因为每天忙于生活,抽不出大块的时间,只好先欠着。

    说回到创作小说的标题。一个好的标题,重点体现在三个方面:有意蕴,有象征意义,还要高度概括故事的核心

    我认为,不同于自媒体的爆款文章特征(用热点,数字,悬念等吸睛),小说或者故事的题目意在于:是否最简单,是否最干净,是否最概括。关于意蕴,关于象征意义,还需要学习。

    写文章到今天,越发觉得“学习”具有非常广泛的意义。这就要说到阅读了。

    也是徐则臣说的:六分阅读,三分生活,一分写作。这一点卓老师也提到,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阅读者。我自信我是有生活的,但我没有阅读经验。

    所以,要读,读经典,读我喜欢的作家的作品,从短篇开始,以一个写作者的角度去读,读完写读后感,做笔记,去分析,去模仿,当然包括标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小说的元素(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axvy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