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故乡散忆之古城墙

故乡散忆之古城墙

作者: 逗趣者说 | 来源:发表于2019-02-18 16:23 被阅读0次

小镇的东南两面临江,西北两面靠山,古代城墙把整个小村包围在里边。城墙是用黄土夯实的,高约4-5米,厚约7-8米,上面长满各种杂草、树丛,扒开杂草,还依稀可见残存的用以了望、还击的垛口。城墙外是护城河,大概总有30米宽,深不见底,据说在河水枯竭的时候,经常能看见河底倒插的尖刀,偶尔还会有锋芒一闪而过。城墙仅在北面现存有一个城门,而城门两边的墙也就修得特别坚固,即使在当年看来,还是很有几分雄伟的。出城门以北叫“北门外”,严格的讲这里已不再属于生活意义上的小镇,因为这里居住的大都是逃荒而来的外乡人,所以如果说某人家住“北门外”,那就有一点藐视的意味了。关于城墙的来历,并没有一个完全可以确信的说法,村里人说是南宋年间岳飞抗金时修筑的,至于是南宋所修还是金所修,就不得而知了。我记得很清楚,当我们一群伙伴听到这个故事后,就经常纠集一班“人马”冲上城墙去,手中拿着大棒,有的还带着自家的小狗,呼啸冲锋,乐此不疲,俨然是纵横驰骋在古战场。虽然年幼,但《说岳全传》还是听过的,于是就有了许多为了争当岳飞而打得不亦乐乎的故事。学了历史后方才知道,老人的说法毕竟是不可信的,虽然小镇向北即是依兰县,县城里至今仍有“五国城”旧址,据说北宋钦徽二帝坐井观天的井也仍在,但南宋兵锋何尝掠过五国城呢?依兰县城我曾去过几次,可每次都与“五国城”旧址擦肩而过,想来小的时候并不清楚长大后的自己居然会迷恋于古迹,所以不以为然,现在说起来却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然而到了今天,城墙的大部分已经不见了,大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时,大家纷纷弃草屋而建瓦房,于是家家户户立窑烧砖,不忍心使用可以长庄稼的黑土,就将城墙上的土取来,随着镇上瓦房、楼房一间一间的造起,城墙却在人们的眼中一段一段的消失,直至我离开的时候已经没有多少,又是十多年过去了,现在的城墙估计不会再有了,即使有,也已残破不堪,可儿时金戈铁马的梦呢?

相关文章

  • 故乡散忆之古城墙

    小镇的东南两面临江,西北两面靠山,古代城墙把整个小村包围在里边。城墙是用黄土夯实的,高约4-5米,厚约7-8米,上...

  • 故乡散忆之开始

    三道通,从民政区划上讲,应该是黑龙江省林口县三道通镇,是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东南部的一个小镇,然而从前是不叫镇的,叫乡...

  • 故乡散忆之冬日略语

    讲到东北,冰天雪地的冬是一定要提的。大概从九月开始,砖瓦上就有了霜冻的痕迹,冬就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小镇的冬是漫长...

  • 故乡散忆之八女投江

    以下摘自著名抗日将领周保中日记: “我五军关师长书范,于西南远征归抵刁翎。半月前,在三家子方向拟渡过乌斯浑河。拂晓...

  • 故乡散忆之牡丹江

    牡丹江是很重要的一条江,至少对我是这样的。 牡丹江,满语称牡丹乌拉,意为弯曲的江,唐称忽汗河。是松花江重要支流。发...

  • 故乡散忆之上学

    我在的时候,小镇的每个村都有小学,而中学只有一个,但据说现在各个村的小学都没有了,一方面是教学质量比较差,另一方面...

  • 故乡散忆之上坟

    北方人说的上坟,大概等同于南方人说的扫墓。在农村,上坟的习俗是很被看重的,每年约定俗成的上坟有三次,均在农历,七月...

  • 头脑风暴 →_→故乡散忆

    家。茅草房子,灰砖房子,微笑的家人; 左邻右舍,三姑六婆,说三道四;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雪白的炊烟,饭时缓缓升起...

  • 诗歌之忆故乡

    忆故乡 忆故乡 梦里故乡桃花香 白发老娘倚门窗 翘首望 翘首望 满怀牵挂儿身上 檐前飞来燕一双 春风有期山难挡 儿...

  • 长相思·三首

    柳若水作 《长相思·忆故乡》 忆故乡,想故乡,秋来田间稻谷黄,风吹玉桂香。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故乡散忆之古城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aza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