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
最近看了《都挺好》这个剧恨的牙痒痒啊,真想给编剧家里寄刀子!
前一二集,着实不能理解明玉为何讲诉母亲的死像讲别人家故事一样,对苏家人如此冷漠
都挺好?人生就是一场逃不掉的游戏到后面真是越看越生气,苏明玉真是成功的取代了樊胜美(电视剧《欢乐颂》蒋欣扮演的角色),成了史上最惨女儿没有之一。
从小到大苏明玉被原生家庭各种嫌弃,母亲重男轻女,性格强势,将所有的宠爱都给了两个儿子。
儿子火腿鸡蛋、女儿清水泡饭,儿子啥都不干、女儿洗衣做饭。
大儿子要去美国留学,母亲二话不说直接卖掉苏明玉的房间。
小儿子找工作,结婚买房子,要什么给什么,生怕磕着碰着。
明玉告诉母亲想要考清华,问父母要1000元上补习班,母亲却说明玉是女孩,读个免费的师范就可以了。
“我们只负责到18岁,你是个女孩要家人的,父母不图你养老。”
而家中还有一个懦弱的父亲,百般顺从妻子的所作所为,面对明玉的遭遇,他只是选择逃避与沉默。
都挺好?人生就是一场逃不掉的游戏重男轻女的确会给女孩子造成非常大的伤害。让女孩觉得自己在家庭里没有价值感与存在感,只有不得不强迫让自己变得优秀,独立自强。以平衡从小不被重视的痛苦。
都挺好?
初中一个同班女同学,家中还有一个弟弟。母亲十分疼爱自己的小儿子,吃的穿的都给儿子买最好的。
同学自然很是生气,经常与父母发生口角,学习成绩也直线下滑
到了初三的时候,偷偷的离家出走了,向我们借了些钱,独自一人坐车去了外地打工。
但是离开了家,一切都能自己做主了吗?
至少在中国的社会环境里,不是!
一个还未成年的小姑娘,外出打工,哪有那么容易。
而电视剧中苏明玉的干脆利落与顺遂职场太过于理想化了。
同学辛辛苦苦的在工厂里当了几年童工,成年后出来寻求工作认识了有钱的男朋友。
生活条件才慢慢的好了起来。她的生活刚刚走向了正规,父母却跑来向女儿要钱
弟弟要上学了!家里要盖房了!房子要装修了!
不同的理由,不同的借口向女儿要钱。
有时候她夜里打电话给我抱怨,说她最穷的时候,为了吃一顿饭都差点把自己卖了。
宁愿自己饿死也不会向家里伸手。但是面对自己父母的理由,自己却又找不到借口拒绝。
我猜,可能她并不是不会拒绝,而是源于亲情,血缘。
“母乳是妈妈的血”
“孩子是父母的债”
“父母的恩情一辈子都还不清”
“你吃我的穿我的,我供你这供你那,所以你必须听我的……”
都挺好?人生就是一场逃不掉的游戏l曾发过誓断绝关系、离家出走,可真遇到父母的求助,还是会冲上去。
这就是人生,它从来不是黑白分明,永远充满矛盾,充满五味杂成,充满纠结与变化。
因为这就是生活的本来面目。
网上有一句话
“我们等了一辈子,都在等父母一声抱歉。
父母等了我们一辈子,都在等我们一声谢谢。
遗憾的是,大多数人都没有等到。”
中国式的家庭,多的是互相嫌弃,怨恨疏离,却又不得不为了维持表面的孝道与面子,拧巴的搅合在一起。
不得不说,《都挺好》就像一把刀,磨得锃亮刺眼又锋利逼人。
准确有力额呈现了原生家庭的隐疾:重男轻女、妻管严、女性独立、亲子关系、啃老族、老人赡养......这些关键词随便一个拉出来扔在网上都能立即引爆舆论。
同时,这也是中国式大家庭经常出现的冲突。这是苏家的故事,同时也是万千中国家庭的缩影。很多人都能从剧中某个角色找到自己的影子。
都挺好?
我看是在外人看来都挺好吧。
大儿子考上斯坦福定居美国,结婚生子。
二儿子,工作不错,也找了个不错的媳妇。
小女儿,一家大公司的区域经理,买了豪车大房。
如果不是苏母连打十几个小时麻将领了盒饭,这一家人各自在自己的生活轨道上行进,确实也“都挺好”。
人生的上半场,拼的是智勇双全;
人生的下半场,靠的是爱与成全
这样不好,那样不好,回头看看,其实都挺好
《都挺好》的编剧王三毛说:
“原生家庭欠你的,你得靠自己找回来。找不回来就是一场灾难,找回来就’都挺好’。”
也许这部剧的立意正在于此,最后会找回来的,会大团圆的,亲情终得救赎。
但它的无奈也在于此。受害者不仅逃不掉,还要依靠足够的幸运、强大的内心和艰难的付出来实现自救,否则,便不会好了。
我们都有憧憬和希望的能力,但真正的现实,多的是继续由面子掩饰下的“都挺好”。
苏家没有一个“表里如一”的子女,每个人都在或光鲜、或孝顺、或独立的外表下,有着另一副面孔。
女儿拼了命逃离原生家庭,内心却早已被儿时的伤害扎得千疮百孔;
大哥二哥看似是被原生家庭小心翼翼保护的美玉,被理所应当地供养的太多年。直到涉及到利益纠纷的问题被推到台面上,才开始不知所措、互相指责,意识到自己甚至连处理生活的能力都没有。
不同的三位子女的性格,而相同的是——从出生在这个家的那一刻开始,所有结局似乎又都是注定的。
没有一个人能在这片泥潭中完美脱身。
这也正是网友在看完前几集剧情后,生怕编剧会给《都挺好》一个俗套大团圆结局的原因。
都挺好?人生就是一场逃不掉的游戏毕竟表面上的“团圆”简单,弥合内心的裂痕却是要耗费一辈子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