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品三国论英雄家国情怀常在 读名著重传承中华文化长青

品三国论英雄家国情怀常在 读名著重传承中华文化长青

作者: 细雨不须归 | 来源:发表于2019-04-26 10:12 被阅读0次

    名著推荐:《三国演义》

     品三国论英雄家国情怀常在      读名著重传承中华文化长青

    我国著名画家李苦禅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关于读书的名句:“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时至今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人们对读书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在学校教育方面,部分人对于读书有着思想上的误区,认为读书最重要的是学好应对考试所需的内容就行了,阅读经典名著没有什么必要。

    壮士腰间三尺剑,男儿胸中五车书。我们不仅要学好考试所需的知识,还要认真阅读经典名著,这是我们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养的需要,也是塑造良好品格和人格的需要,更是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需要。今天,向大家推荐一部我国的经典名著——《三国演义》。

    很多人觉得对《三国演义》并不陌生,各种三国故事与经典人物耳熟能详如数家珍,但事实上真的熟悉吗?多数人所知道的《三国演义》相关知识,恐怕还是从影视剧中看到的。实际上,影视剧的创作者在拍《三国演义》的同时,已经在不知不觉间对原著进行了二次创作,或多或少地失去了作品的原汁原味和独特性,无法做到完全忠实于原著。所以,重读经典,很有必要。

    一、作者介绍  

    志可图王,无奈未能遇明主     高龄捉笔,文坛青史留大名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力作,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从七岁开始,罗贯中在私塾学四书五经,十四岁时母亲病故,于是辍学随父亲去苏州、杭州一带做生意。但是罗贯中对商业不感兴趣,随当时的著名学者赵宝丰学习。在这期间,罗贯中自号“湖海散人”,从这个这个称号就可以看出,其中寓意着“远走江湖、浪迹天涯”的不凡志向。数年之后,随着元朝统治集团的日渐腐败,天下大乱,罗贯中告别恩师,奔向向往已久的图王争霸大业,投入了义军首领张士诚的麾下。只是数年之后,张士诚败亡于朱元璋之手,失去依靠的罗贯中重新回到了杭州。

    就在这一时期,罗贯中开始了《三国演义》的创作,而此时他已经五十有余了!直到洪武年间,罗贯中终于完成了这部名垂青史的煌煌巨著。

    二、内容简介  

     人道是合久分天下     浪淘尽三国归一统

    东汉末年,皇帝昏聩无能,宦官专权,朝廷腐败,百姓苦不堪言,进而爆发了大型农民起义——黄巾起义。乱世之中,一代枭雄与英雄人物竞相涌现。

    原屯兵凉州的董卓因救驾有功随即掌控朝中大权,生性残暴的董卓倒行逆施,引发多方愤然。曹操假借圣旨之名,召集群雄联合讨伐董卓,董卓后被其义子吕布所杀。董卓死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并运用权谋除去了吕布、袁术等人。在其后的官渡之战中,曹操大败袁绍,继而一统北方。曹操开始举兵南征,面对曹操南征之势,刘备遣诸葛亮往江东与孙权结盟。诸葛亮凭借机智在江东舌战群儒,最终促成孙、刘联军,并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军,谱写了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光辉篇章。赤壁大战过后,刘备、孙权转而互争荆州。刘备则在诸葛亮的劝说下夺取西川,并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自封汉中王。

    至此,天下大势已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刘备在巴蜀称帝,国号蜀汉;曹操称霸中原,后由其子曹丕篡汉,改国号为魏;孙权则坐镇江东一方。后曹丕病逝,其子曹睿即位。诸葛亮六出祁山,决心为刘备完成匡复汉室的遗愿。诸葛亮最终因操劳过度在五丈原病逝。姜维继承诸葛亮遗志,继续兴兵抗魏却被昏主奸臣所害,逃往阆中。魏将邓艾趁蜀国内乱之际发兵进攻,蜀主刘禅不战而降,蜀汉至此灭亡。东吴孙权死后,内乱不止,东吴此时也已呈现大江东去之势。在魏国,曹睿死后曹芳继位,司马懿从曹爽手中夺得兵权。后曹芳被废,司马懿之子司马昭大权独揽。后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篡位,改国号为晋,魏国灭。吴国最终被西晋所灭。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百年战乱终于在此划下句点,西晋开拓了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大一统的局面。

    三、文学鉴赏

     分章回分卷目章回鼻祖    文不深言不俗庶几乎史 

        罗贯中被称为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小说在体制上得以定型的同时,在艺术表现方面也日趋成熟。《三国演义》以人物为载体形象地衍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仁、义、礼、智、信、勇等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小说中的刘备就是“仁”的代表,关羽是“义”的代表,张飞是“勇”的代表,诸葛亮是“智”的代表,赵云是“忠”的代表等等。刘备是小说里的中心人物,也是中国文化精神中“仁”的体现者。《三国演义》通过魏、蜀、吴三国的故事,揭示了“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发展规律。作品自始至终贯穿着“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体现了人民群众拥护明君、向往和平和憎恶暴君、反对动乱的愿望。作品通过“桃园结义”的故事,极力宣扬了刘关张的义气,从而表现出明显的“信义”思想。通过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外交等各种事件,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历史上各种斗争的经验和智慧。《三国演义》继承了传统史学的实录精神,“七实三虚”可以说是该书取材的基本原则,小说中虽有不少虚构成分,但大的历史事件皆取之于史册,主要人物的性格、经历也基本符合史实。

    四、经典故事

    英雄人物竞相出,经典故事永流传。《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桥段比比皆是,英雄人物数不胜数目不暇给。如同一条奔流的大河,翻腾起无数的浪花,任君采撷,随手一朵,便是精彩无数。比如:

    (一)曹操煮酒论英雄:备恐操谋害,于后园种菜,以为韬晦之计。曹操青梅煮酒,请玄德于小亭畅饮,论天下英雄唯有刘备和他两个。刘备闻言失箸,但怕被曹操识破就假借听雷声害怕,消除了曹操的怀疑。

    (二)舌战群儒:三国中前期,刘备势力还很小,被曹操赶得走投无路。想去投靠东吴孙权,派诸葛亮去做说客。但是东吴谋臣处处刁难诸葛亮,诸葛亮凭着他的满腹经纶舌战群儒,说得他们个个哑口无言。后来经鲁肃协助,说服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

    (三)草船借箭:周瑜十分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一天,周瑜在商议军事时提出让诸葛亮赶制十万枝箭,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好,立下了军令状。诸葛亮事后请鲁肃帮他借船、军士和草把子。第三天,诸葛亮请鲁肃一起去取箭。这天,大雾漫天,对面看不清人。天还不亮,诸葛亮下令开船,并让军士擂鼓呐喊。曹操只叫弓弩手朝来船射箭,船两边都插满了箭。诸葛亮下令回师,这时曹操想追也来不及了。

    (四)空城计:诸葛亮屯兵于阳平,把部队都派去攻打魏军了,只留少数老弱残兵在城中。忽然听到魏军大都督司马懿率十五万大军来攻城。诸葛临危不惧,传令大开城门,还派人去城门口洒扫。诸葛亮自己则登上城楼,端坐弹琴,态度从容,琴声不乱。司马懿来到城前,见此情形,心生疑窦,怕城中有伏兵,因此不敢贸进,便下令退兵。

    五、名家点评:

    名著经典,总能引起无数的关注,获得名家的青睐。自从《三国演义》问世以后,历代名家都给出了自己看法。今摘取几位现当代名人的点评,罗列如下:

    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看这本书(《三国演义》),不但要看战争,看外交,而且要看组织。——毛泽东

    《三国演义》的社会影响,远远超过了它的文学价值。显然,就文学而论,它的人物塑造功夫也确是第一流的,中国后世的小说家都从其中吸取了营养。——金庸

    《三国演义》有一面可疑的旗帜:忠义;两颗有毒的药丸:伪善与权谋。这是我对《三国演义》的定义。——易中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品三国论英雄家国情怀常在 读名著重传承中华文化长青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baxn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