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得到》上专栏的打开率是30%左右,我还知道,专栏的留言率大概在5%左右。
毫无疑问,我在那30%之中,甚至做的更好,有很多文章我反复看不止一遍,大脑需要不停地敲打,才能形成记忆,提高元认知能力。
我不是那5%之中的,实际上,自从接触互联网10余年来,我的留言率平均在一年一条,那还是很多年前,《南方周末》和《FT中文网》还是我的最爱。
如果《罗辑思维》也算一个的话,我一共订7个专栏,《通往财富自由之路》是第一个,主要是标题太闪亮了。我已是《得到》重度使用者,如果《得到》是一个坑,我已坠入深渊,而《通往财富自由之路》就是那匹拉我坠入深渊的马,因为我做不到——悬崖勒马。
然而,除了自己公众号外,已经有很多年没有在互联网上留过言了,《得到》上,也没有。
但是,我今天特别希望自己的成长记录能够让更多的人看到,因为我真的成长了,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不抱怨
不出意外的话,很多人上班,茶余饭后,最津津乐道就是对公司的吐槽和抱怨,而这些问题恰恰都是事实,总觉得自己深处世界上最黑暗,最剥削员工的公司。
以前我是,我的同事也是,然后她离职了,我没有离职的原因并不是我瞬间爱上了公司,而是,没有不顾后果离职的勇气,学了生涯才知道,根本都不因该这么做。
再后来,就是她觉得原来的公司其实还不错,而我,改变了。
虽然之前也听过抱怨是没有用的,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之类的道理,但并没有给我醍醐灌顶的作用。他们只给了粗暴的结论,“既然有诸多不满,有本事,就走人,没能力,就闭口不言到本事大到走人地程度。
话是没错,但从未在心灵深处改变过,该抱怨的并没有不减少。“听过那么多道理,并不能过好这一生”,不是道理不对,而是,这些道理没从心灵深处改变认知,仅仅是煽情的鸡汤并不能效果长久,鸡汤喝多了,也就没味道了。
有一个周的主题是:远离抱怨,抱怨的害处不仅仅在于浪费时间,也不仅仅在于那样会暴露自己的无能,它真正的害处在于,它会让你不由自主地放弃挣扎。
一语点醒梦中人
抱怨的人,说着说着就开始进入“表演”的状态,为了要同情和理解,抱怨者又会不由自主地扮演“一个其实更惨的角色……”演着演着,别人还没有觉得怎么样,自己先信了,然后就不由自主地任由自己变成那个“更惨的人了”
心理学家说,我们每个人都倾向于不由自主地“扮演”那个我们向别人描绘的那个样子,直至成为那个样子。就是“大脑重塑”的过程。
理解了“抱怨”的原理之后和危害,我决定以后再也不抱怨了。
如你所想,凡事加了“再也”“永远”这样的字眼,都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事。虽然有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再次抱怨,但次数明显少了很多很多,即使有,也能比较快地回归状态。
不抱怨的好处不仅仅在于我工作的时候心情好一点,业绩高一点,薪水多一点。
而是,我回头看了看我的生活,刚过去的这几年的,不算太好的生活,突然理解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糟糕的局面,这是我自己造成的,是我自己骗了我自己,我不自觉地扮演了一个越来越糟糕的人。
据说好运气都是可以靠自己挣来,而我,在毫无差距中把自己的好运气挥霍殆尽。不除了不抱怨,再加上改变认知和刻意联系,我定会比以前越来越好,我会努力改变自己而不是指责他人。所有的事情不都是有第三选择吗?当我处于更高层次的时候,也许还有第四,第五选择不是?
写作很重要
我读过不少文学书,简单的文字组合就能变成美妙的句子,能把故事讲得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读来使人潸然泪下。
我觉得文字很美,甚至美的不可方物。
而我写不出,那么美的文字,我写出来简直烂如狗屎,实在是对文字的亵渎。
写作是阳春白雪,而我是下里巴人
于是,除了偶尔在日记本里自说自话之外,只看,不写,评论也不留。(当然不评论主要是懒)
我喜欢上了李笑来老师的文字,能用简单直白的语言把复杂的道理讲清楚,而且让人能从原理上理解,并心悦诚服。这个挺难的。
原来好文章也不一定需要煽情的文字,华丽的辞藻。
识字不多,打算试试,毕竟也算是文字爱好者。
好吧,真正的原因是,看到很多通过写作实现了财富自由的传说,心动了。
我开了一个公众号,现在每个周都尽量有原创,就算写的不堪入目,也要发上去,反正也没人看,没什么好担心的。不过前一段时间已经开通原创和赞赏功能,更加意外的是,竟然真的有我不认识的给我赞赏了。这是进步。
今天李笑来老师说,写作是“把自己的同一时段重复销售很多很多次”的“极少数”选择之一,也是相对来看最容易成为普通人起步的台阶之一。
彻底心动了
关于写作,我肯定会越来越来劲,毕竟目前也没有其他路好走。计划是每周至少2篇原创文章。
另外我自己的“莲娜读书会”正在不温不火地运营中,积攒了180多个人,每天都有小朋友在里面分享自己的积累,正在构思其他方式,让更多的孩子参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