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主要讲述了:
毕生发展的定义、影响人类发展基本要素、关键问题、理论依据、以及研究方法。
1、什么是毕生发展,影响毕生发展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毕生发展是,考察个体在生命历程中的发展、变化和稳定模式的学科领域。更具体来说,毕生发展是用于个体从受精到死亡的过程中有关身体、认知、社会性和人格特征的成长、变化和稳定性的科学途径。
身体、认知、社会性和人格特征,即生理、心理、社会三要素,可以把认知和人格结构放在一起组成心理要素,这样是否好记一些。
生理发展,考察身体的构造方式——大脑、神经系统、肌肉、感觉,以及对饮食和睡眠的需要——如何决定个体行为。例如,身体发展的研究者可能会考察营养不良对于儿童生长速度的影响,而当下的物质极度丰裕是否也促进了肥胖症的蔓延。
认知发展,旨在考察智能的发展和变化如何影响人类的行为。认知发展心理学家们研究学习、记忆、问题解决和智力。他们感兴趣的客体包括,如果个体在生命早期曾亲历过重要事件或创伤性经验,在生命后期时将如何对其进行回忆。
人格发展,是对生命过程中将个体和其他人区分出来的独有特性的变化和稳定性的研究。人格包含什么,包括气质和性格,相对来说气质是不容易改变的,是先天的,性格是也不容易改变,但比气质还是容易改变。气质有四种典型的类型,分别是胆汁质(张飞)、多血质(孙悟空)、粘液质(沙和尚)、抑郁质(林黛玉)。性格又包含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和理智特征。一般来说,性格的态度特征是性格的核心,对社会、对集体的态度又是最为重要的态度。因为态度直接表现了一个人对待事物所特有的、比较恒常的倾向,它也决定了性格的其他特征。在分析一个人性格的时,应抓住他的性格的主要特征即态度,由此可预见他的其他性格特征。态度的成分又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ABC理论,A情感,B行为倾向,C认知。ABC理论是指情绪不是由一诱发性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实际上,对事件的解释和评价即是知觉对感觉的赋予意义,所以知觉是对世界的解释,而非完美的如实再现。知觉是在感觉中寻找意义。心理咨询的核心便是运用理论假设进行知觉重组。)
人格的纵向结构代表着安全感的递减,从一般心理问题到严重心理问题,到神经症、边缘型人格、精神病性人格结构;而从横向结构又分为,自恋型、偏执型、分裂型、抑郁躁狂型、癔症型等等。可以根据不同的流派采取不同的视角,比如精神分析从防御机制、认同整合水平、现实检验能力、自我觉察、原始冲突本质以及移情与反移情的角度,从横向和纵向分析人格结构。
我自己的感受,所谓顿悟就是发生了知觉重组,随着对自我剖析后,越来越清晰自己的欲望和目标,做事情有的放矢,安全感得到提升。撸起袖子干就完了。
社会性发展,考察个体在生命历程中与他人的互动及其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和保持的方式。
人的一生如何成长和变化是毕生发展的研究核心。
有个重要的概念:社会建构。本书强调每个年龄阶段都是一种社会建构。所谓社会建构,是一种对于现实的共有观念。这种观念被广泛承认,但却反映了某个特定时期的社会和文化功能。
社会建构论是现代西方心理学中一种新的思想潮流。它反对经验实证主义在解释心理现象时所持有的反映论观点,认为心理活动现象是社会建构的产物,主张知识是建构的,是处于特定文化历史中的人们互动和协商的结果。提出者:杜克海姆、马克斯韦伯、米德。
影响毕生发展的要素,一方面由生物因素所引起:个体成熟的速度不同,会在不同的时间点上达到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二方面,特定的事件在哪个年龄阶段发生,也同样受到环境因素的重要影响。发展的很多方面不仅受到广义上文化差异的影响,还受到特定文化中种族和社会经济差异的影响。
每个人都受到常规的历史方面、年龄方面、社会文化方面,以及常规生活事件的影响。
2、毕生发展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1)、可以将发展视为连续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程度上的变化,比如个体在成年期之前的身高变化是连续的;也可以将发展视为不连续变化的组合体,变化发生在截然不同的阶段,是一种质的改变,比如孩子到了青春期之后,人格得到极大的改变,跟父母之间的互动减少。
大多数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很多类型的发展变化是连续的,很明显,也有很多其他的变化是不连续的。
(2)、关键期和敏感期。发展是否在很大程度上由关键期支配,特定事件造成的重大影响必须在关键期发生,才能正常发展,也就是说特定种类的环境刺激在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后期不具备可塑性;而敏感期内,特定环境刺激的缺失可能延缓个体的成长,但后期的经验可以弥补早期的缺陷,具有可塑性。
比方说,如果很小的时候,生长激素分泌过低,没有及时治疗,可能造成身材矮小,后期无法弥补;而对于由于工作忙碌对孩子陪伴缺少造成的性格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通过学习甚至心理咨询等进行一定程度的矫正。
(3)关注毕生角度还是关注特定时期?
对于早期的发展心理学家而言,答案倾向于婴儿期和青春期。
然而这种观念在当今也发生了变化。发展心理学家相信,鉴于一下几个方面,完整的一生是至关重要的。
一是发展的成长和变化在生命的每个阶段中持续发生——正如我们贯穿本书所讨论的那样。
二是每个人周围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他们身边的人群,即个体的社会环境。
三是,如同发展心理学家保罗·巴尔特斯所提出的那样,毕生发展同时涉及了获得和丧失。
四是,在毕生发展的各个时间点上,人们也在转换着投入自身资源(动机、精力和时间)的方式。当人们逐渐变老进入成年晚期时,更多的资源则用来应付失去亲人的痛苦。
(4)、先天和后天对发展的相对影响。
我们需要记住的是,发展心理学家并不主张行为是先天或后天单独作用的结果。相反,这是一个程度的问题,而问题的细节部分同样被热烈地讨论着。
归根结底,我们应该将先天——后天问题看成是一个连续统一的对立两端,而一些特定行为则处于两者中间的某一处。
3、毕生发展的理论依据
理论,即对于所关注现象大量系统的解释和预测。理论提供了一个框架,用来理解表面上无条理的事实或原理间的关系。
我们自己的个人理论建立在未经证实的偶然观测上,而发展心理学家的理论则更为正式,基于对先前结论和理论建立的系统整合。
主要分为六个理论观点:心理动力、行为、认知、人本主义、环境观点和进化观点。
一、心理动力学观点之精神分析,有一个故事:
我们假设有一个黑屋子,屋里没有任何光线,我们现在要去找屋里的一只猫。如果屋里本来没有猫,你找出了一只猫,这就是精神分析。如果屋里有一只猫,而你找出两只猫,这就是哲学。如果屋里有一只猫,而你恰恰就找出了那只猫,这就是科学。
弗洛伊德精分流派:将当下的冲突归因于意识与潜意识的矛盾,通过大量的情感宣泄,去寻找童年里黑屋子里面并不存在的猫。这只猫就是知觉对感觉的扭曲构成,即疗愈内在小孩,看见即疗愈,更强调前后呼应,潜意识意识化的过程,也是发生知觉重组过程。感觉上是形散而神不散。
弗洛伊德将人格分为三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人格中未经加工和组织的、天生的部分,在个体中出生即蹲在。代表了与饥饿、性、攻击和非理性冲动有关的原始内驱力。本我遵循的快乐原则,追求的目标是满足的最大化和压力的缓解。
自我是人各中理性与理智的部分。自我在个体外在的现实世界和内在的原始本我之间起着缓冲器的作用。自我所遵循的是现实原则,其机能是抑制本能的冲动以维护个体的安全,并帮助个人整合到社会之中。
超我,代表的是个人良知,用以区分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我以为自我有点像汽车的变速箱,采用各种防御机制控制本我的动力输出,以适应超我适应环境的需要。自我是在与重要养育人的互动中形成的,如果没有形成良性的互动,那么变速箱的变速逻辑就会存在卡顿,就像本我澎湃动力结果挂了低速挡,汽车开的东倒西歪;而本我动力减弱挂了高速档,根本无法前进。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所谓健康的心理就像是灵活自如的变速箱,松弛有度的行走在人生的康庄大道上。
弗洛伊德还认为性心理发展是儿童经历一系列不同阶段的额过程,在这些阶段中,儿童通过特定的生物学功能和身体部分获得愉悦感的或满足。如果儿童通过特定的阶段无法使自己得到充分的满足,或如果满足过度,就有可能发生固着。固着是由于冲突未被解决,而反映了某个发展早期阶段的行为方式。
我以为像极了变速箱的磨合过程。跑多少速度,就输出多大动力。
埃里克森的心理和会性理论,强调个体和他人的社会交互作用,认为社会和文化都在挑战并塑造着我们。心理社会性发展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作用的变化,以及我们作为社会成员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埃里克森指出,发展变化贯穿了我们的生命,并经历了八个不同的阶段。埃里克森认为人的心理危机是个人的需要与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乃至失调所致,故称心理社会危机。它指出个体在每个阶段都要应付和解决一种危机或冲突。尽管没有一种危机可以完全解决,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但至少个体必须充分地化解每一阶段的危机,以应付下一个发展阶段的要求。
埃里克森的理论成为心理社会性发展阶段,而弗洛伊德成为性心理发展阶段。
缺点:关于动力学干点对过去的行为提供了很好地描述,但对于未来行为的预测却是不严密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