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日更越来越累,感觉力不从心,很想继续写下来,可是却总找不到可以倾诉的事和人。虽然每天都在生活,可是却又是提不起劲的样子,我是很想没心没肺的活着,不想那些精彩人生,圆通的人情世故,可是父亲总在电话里给我“传道”。
现实生活和理想产生了很大的差距,写作这种费心的事情也就受影响,有时候我能独自散步痊愈,可是有时候又化不开这焦虑。
这给写作带来了很大阻碍,可是自己一路下来,坚持了六十多天,很多文章都感觉写的不好,没有一篇自己满意的。就这样我还在坚持,为了什么?
回到写作初心,我想起初中时的自己,那时候起自己就很孤僻,不知如何交朋友,不知和人打交道,一想到自己在人前很没有存在感,不如一个人自由自在,降低对社交的期望,把心里的话,对世间的看法,写进日记里,纸笔承载了我很多青春,至此仍是这样。
当写作到了一定的瓶颈,对于我来说,常常不是因为积累的问题,而是心理的原因。
一旦产生这样的问题,我多数是不愿去日更的,但是一旦停了几天,我又会继续写,心里会产生很可惜的情绪,还会对自己的人格产生怀疑。接着重新开始,心里又会对写作目的产生怀疑,到底写作的本质是什么?
学生的时候,作为九零后,对鲁迅、林清玄的散文一向看不懂,但是他们又频繁出现在课文和试卷上,可能就是觉得额他们的文章艰涩难懂,但是又要我们去领悟,我觉这种写作作品不能放在试卷上,因为他们的文章是思想哲学,答案都不是定向的。
写不出东西来,这么看来,可能就是因为思考少了。鲁迅的文章向来都是很长的,课本都基本是节选,作为当代重量级作家,他们的写作肩负着社会变革,记录着民族的兴衰,那都是要经过大量的思考,迎着社会和民族去写作,去表达自己的观念。
而自己却在写着平静的生活,对待现实的社会环境,从来都是缺少思考和观察的,这样是不对的,白居易得《长恨歌》一定是在事情上想的多,想的到位才能写的出那么好的作品。
日更可以反复写一个话题,但是要保证自己的思考是在不同角度,否则换汤不换药的文字,自己看着都觉很是敷衍,对自己写作的水平是没有任何的帮助的。
写日更累了,静下来好好“观己心”,体会生活的留白处,好好去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