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一本书的过程,是透过言语的媒介,达到心灵的沟通。
读懂一本书,可以解释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种认同。
在讨论一件事时,双方都要对文字上的应用没有意见之后,才能谈到同意或不同意的观点。
偏见与公正
明智与有益的对话的必要条件:
- 在争辩时 ,注意你会带进去的情绪,或是在当场引发的脾气。
- 要把自己的前提或假设摊出来。
- 派别之争难以避免,尽力不偏不倚。
在说出“我了解,但我不同意”之后,可以用以下的概念向作者说明:
- 你的知识不足
- 你的知识有错误
- 你不符合逻辑--推论无法令人信服
- 你的分析不够完整
要做这样的评论的读者,除了要能精确地指认作者的问题之外,还要能进一步证明自己的论点才行。要为自己所说的话提出理由。
判断作者的论点是否正确
- 说一位作者知识不足,就是在说他缺少某些与他想要解决的问题相关的知识。
- 说一位作者的知识错误,就是说他的理念不正确。
前两点结合在一起,指出的是坐着的前提有缺陷。
- 说一位作者是不合逻辑的,就是说它的推论荒谬。
判断作者论述的完整性
如果不能用相关证据显示作者是知识不足、知识有误或不合逻辑,就不能反对他。
- 说一位作者的分析是不完整的,就是说他没有解决他一开始提出来的所有问题。
比较每本书里有效而且突出的论点有多少,就可以当作评断其完整性的参考了。
分析阅读的三个阶段
- 分析阅读的第一阶段:找出一本书在谈些什么的规则
- 依照书的种类与主题来分类
- 使用最简短的文字说明整本书在谈些什么
- 将主要部分按顺序与关联性列举出来,并将各个部分的大纲也列出来
- 确定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 分析阅读的第二阶段:诊视一本书的内容规则
- 诊视作者的关键字,与他达成共识
- 由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
- 知道作者的论述是什么,从内容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在重新架构出来
- 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没有解决哪些问题。再判断哪些是作者知道他没解决的问题。
- 分析阅读的第三个阶段:像是沟通只是一样地评论一本书的规则
- 智慧礼节的一般规则
- 除非你已经完成大纲架构,也能诠释整本书了,否则不要轻易批评
- 不要争强好胜,非辩到底不可
- 在说出评论之前,要能证明自己区别得出真正的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
- 批评观点的特别标准
- 证明作者的知识不足
- 证明作者的知识错误
- 证明作者不合逻辑
- 证明作者的分析与理由是不完整的
- 前四个规则,可以用来回答:这本书大体上来说是在谈些什么
- 诠释一本书的四个规则,能回答第二个问题:这本书详细的内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写出来的?
- 剩下的七个阅读规则,能回答第三个与第四个问题。这是真实的吗?有意义吗?
网友评论